首页 > 法律知识 > 劳动纠纷 > 劳动仲裁 > 公司辞退员工仲裁限期返岗符合法律规定吗

公司辞退员工仲裁限期返岗符合法律规定吗

跳过文章,直接获取专业解读?
来源:律图小编整理 · 2024.05.17 · 1840人看过
导读: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自由选择职业的权利,涉及劳动仲裁期间是否继续工作的问题。已解除合同的劳动者可自由选择新工作,而未解除合同的需继续履职。劳动仲裁时效为一年,自权益受侵害之日起计算,但可因不可抗力或正当理由中止,劳动关系存续期间拖欠工资争议不受此限。仲裁时效可因主张权利、寻求救济或对方同意履行等情形中断并重新计算。
公司辞退员工仲裁限期返岗符合法律规定吗

一、公司辞退员工仲裁限期返岗符合法律规定吗

劳动者依法享有的平等就业权以及自由选择职业权,这其中涉及到在劳动仲裁期间是否继续工作的问题。

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如果劳动者已经与原就职单位解除劳动合同,那么在此之后,劳动者便有权自行选择前往其他公司开始新的工作,而无需继续留在原用人单位;

其次,若劳动者与原就职单位并未解除劳动合同,那么在劳动仲裁期间,他们仍然需要坚守本职岗位,严格履行劳动合同中所约定的各项职责。

同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劳动者在未解除与原用人单位劳动合同时,不得与其他公司建立任何形式的劳动关系,否则将可能导致对原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进而需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关于劳动仲裁时效的具体规定如下:

第一,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

该时效期间自当事人知晓或应当知晓自身权益受到侵害之日起开始计算;

第二,由于不可抗力因素或存在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无法在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内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将暂时中止。

待中止时效的原因得以消除后,仲裁时效期间将继续进行计算;

第三,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引发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上述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

然而,当劳动关系终止时,劳动者应在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仲裁申请;

第四,对于前述规定的仲裁时效,如当事人一方向另一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寻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等情形下,仲裁时效将出现中断现象。

自此中断之时起,仲裁时效期间将重新计算。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九条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全面履行各自的义务。

第九十一条

用人单位招用与其他用人单位尚未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给其他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条

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第十七条

订立和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必须履行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

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

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

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

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

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二、公司辞退员工的合法流程是什么

1、由解除决定人递交解除申请书;

2、人事部门填写解除劳动合同审批表并报主管审批;

3、通知所在部门及职工办理工作交接并交回工具设备等;

4、有关部门与职工办理结算工资福利和其他未了事宜等;

5、职工在结算工资和发放经济补偿的财务手续签字领取。通过合法程序解除合同的,不需要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六条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法律是一种强大的工具,它可以保护弱者,制约强者,维护社会的公正和公平。但是,法律的力量并不仅仅在于它的规定和惩罚,更在于我们每个人的理解和遵守。正如本文的标题所提出的问题,“公司辞退员工仲裁限期返岗符合法律规定吗”,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学习和理解法律,去遵守法律,去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法治社会的理想,才能真正实现公正和公平。

网站地图

更多#劳动仲裁相关

加载更多
更多

劳动仲裁最新文章

遇到劳动仲裁问题?
律图专业律师 处理更可靠
快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