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18万律师在线解答
首页 > 精选解答 > 劳动合同精选解答 > 合法解除劳动关系有经济补偿吗

合法解除劳动关系有经济补偿吗

时间:2024.05.03 标签: 劳动纠纷 劳动合同 阅读:1152人
律师解析:
依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合法解除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仍需对劳动者进行相应的经济赔偿。
以下四种情况下,用人单位均应依法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
首先是劳动者按照相关法律规定自行解除劳动合同;
其次是用人单位主动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且经过与劳动者充分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再者是由于用人单位经营状况出现严重困难等特殊原因导致劳动合同无法继续履行而解除;
最后是在劳动合同期限届满时终止,但用人单位未能维持或者提高原有的劳动合同条件以续签新的劳动合同。
法律依据: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一)劳动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二)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向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
(三)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四)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一条第一款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五)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情形外,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第一项规定终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六)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第四项、第五项规定终止劳动合同的;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版权声明:本平台对图文内容模式享有独家版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

以下是一些基本的补偿原则和步骤:合法解除:用人单位必须依法解除劳动合同,不能违反法律规定随意解聘员工。经济补偿: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

以下是一些基本的补偿原则和步骤:合法解除:用人单位必须依法解除劳动合同,不能违反法律规定随意解聘员工。经济补偿: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

试用期的长度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的。根据第十九条中的相关规定,试用期的长度取决于劳动合同的期限: 1、期限为三个月以上但不满一年的,不能超过一个月。 2、......

图文精选 普法视频 语音解答
  • 试用期长短是由企业单方面决定吗

    钟玉琳律师

    不是。试用期是根据劳动合同期限进行设定,按规定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用人单位违反规定与劳动者约定试用期的,由劳动行政各部门责令改正。

    播放量:1224 2022-06-07
  • 劳动合同内容中有哪些必备条款

    钟玉琳律师

    (1)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2)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3)劳动合同期限;(4)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5)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6)劳动报酬;(7)社会保险;(8)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

    播放量:1199 2022-06-07
  • 试用期需要签订劳动合同吗

    钟玉琳律师

    要签,签劳动合同是公司的法定义务,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试用期也不例外,如果试用期超过了一个月,那么也得签劳动合同,并不以是否通过试用期为前提。如果公司自劳动者上班起超过一个月不签合同的,就要支付二倍工资。

    播放量:1432 2022-06-07
  • 经济补偿法律规定有哪些

    1734人阅读

    我国法律规定,经济补偿金计算与劳动年限相关,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不足一年按一年算,不满六个月支付半个月工资。最高年限十二年。此外,法律还规定了需支付经济赔偿金的其他情形,如因病或非因工受伤、医疗期满无法从事原工作等。

  • 合同签的,试用期一个星期,你只那要一个星期前通知吗

    1255人阅读

    试用期一周的合同,员工离职仍需提前至少三个工作日申请。劳动法规定,劳动关系终止需书面通知,期限为三十日。试用期员工也有权提前三日书面通知解除劳动关系。所以,不论试用期长短,都应遵循相关规定提前通知。

  • 合同到期一般提前一个月续签吗

    1079人阅读

    尽管法规未明确规定合同到期续签需提前通知,但仍建议尽早进行,通常留有一个月时间准备。劳资双方达成共识后,可在合同期满时决定是否续约,期间劳动者有权选择继续工作。若雇主未能及时办理终止或续签手续,员工仍可继续工作,视为劳动合同自动无限期延长并正式履行。

  • 单位解除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赔偿标准有异议怎么办

    1325人阅读

    若劳务合同赔偿方案不满意,可投诉至用人单位所属劳动管理局,并申请劳动仲裁,索取合法经济赔偿。如对仲裁决定持不同意见,您可行使诉讼权利,向法院提起诉讼以寻求公正判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