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知识 > 劳动纠纷 > 劳动仲裁 > 劳动仲裁仲裁时效中断的情形有哪些

劳动仲裁仲裁时效中断的情形有哪些

跳过文章,直接获取专业解读?
来源:律图小编整理 · 2025.06.10 · 1960人看过
导读:劳动仲裁时效中断能充分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法律规定三种情形会导致时效中断:一是一方通过协商、申请调解等向对方主张权利,如劳动者讨薪协商;二是一方当事人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像劳动者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三是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如用人单位承诺支付工资。当事人遇纠纷可及时协商、求助,留存相关证据。
劳动仲裁仲裁时效中断的情形有哪些

一、劳动仲裁仲裁时效中断的情形有哪些

劳动仲裁时效中断可充分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根据法律规定,主要有三种情形会导致时效中断。

1.一方当事人通过协商、申请调解等方式向对方主张自己的权利。例如劳动者为讨要被拖欠工资与用人单位协商,这种积极主张权益的行为会使仲裁时效重新计算。

2.一方当事人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如劳动者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用人单位违法行为,自请求之日起仲裁时效中断。

3.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若用人单位承诺支付所欠工资,仲裁时效将重新起算。

为保障自身权益,当事人在遇到劳动纠纷时,可及时与对方协商、向有关部门求助,或留存对方同意履行义务的证据

二、劳动仲裁时效中断后申请流程是怎样的

劳动仲裁时效中断后,申请流程如下:

首先,准备材料,包括仲裁申请书(写明双方信息、仲裁请求及事实理由)、申请人身份证复印件、被申请人的工商登记信息、证据材料(如劳动合同、工资条、考勤记录等)。

其次,向有管辖权的劳动仲裁委员会提交申请。一般是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然后,仲裁委在收到申请5日内决定是否受理。若受理会通知申请人,并将申请书副本送达被申请人;若不受理会说明理由。

接着,被申请人收到副本后有10日答辩期。之后仲裁委安排开庭时间并通知双方。

最后,双方按通知参加庭审,庭审中举证、质证、辩论,仲裁委调解不成则作出裁决。通常自受理之日起45日内结案,案情复杂可延长15日。

三、劳动仲裁时效中断后仲裁程序如何进行

劳动仲裁时效中断,是指在仲裁时效进行期间,因发生法定事由致使已经经过的仲裁时效期间统归无效,待时效中断事由消除后,重新开始计算仲裁时效期间。

当中断事由消除后,仲裁程序重新启动。当事人应在新的仲裁时效期间内再次申请仲裁。仲裁委受理申请后,会按照常规程序进行处理,包括通知被申请人答辩、确定开庭时间和地点、组织开庭审理等。在审理过程中,仲裁委将对案件的事实、证据等进行全面审查,依据劳动法法规作出裁决。需要注意的是,当事人要及时收集和提供与案件相关的证据,以支持自己的主张,保障自身合法权益在新的仲裁程序中得到妥善处理。

当我们探讨劳动仲裁时效中断的情形有哪些时,除了正文中提到的常见情形,还有一些相关拓展值得了解。比如,若劳动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像向劳动监察大队投诉等,也会导致仲裁时效中断。而且,用人单位同意履行义务也能引发时效中断,这意味着只要用人单位有明确愿意承担责任的表示,时效就会重新计算。劳动仲裁时效中断对于劳动者维护自身权益至关重要。如果你在这方面还有其他疑问,比如时效中断后重新计算的具体时长等问题,别让困惑困扰自己。点击网页底部的“立即咨询”按钮,专业法律人士会为你精准解答。

网站地图
更多

劳动仲裁最新文章

遇到劳动仲裁问题?
律图专业律师 处理更可靠
快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