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18万律师在线解答
首页 > 精选解答 > 劳动争议精选解答 > 律师可以也做保险经纪吗

律师可以也做保险经纪吗

时间:2024.05.13 标签: 劳动纠纷 劳动争议 阅读:1384人
律师解析:
尽管现行法律并未对之明确规定予以禁止,然而,在执行非全职工作的过程中务必要确保其不会损害原有的雇佣关系方的既得权益,这是至关重要的前置条件。由于非全职工作者常常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兼顾本职工作,因此这类情形很容易对正常的工作绩效产生潜在的负面效应。鉴于此,许多雇主均会预先向他们所聘用的员工明确表示绝不允许任何形式的兼职活动。从雇主角度来看,如果发现某个员工无法全身心地专注于本职工作,且因兼职行为而严重影响了工作任务的有效完成,那么他们完全有理由依法解除与该员工之间的劳动合同
法律依据: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这里涵盖了以下三种情形:
(1)如果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或者规章制度中明确规定禁止劳动者兼职,兼职行为被纳入严重违反规章制度的范畴内,那么劳动者一旦出现兼职行为,即可解除劳动合同。
(2)如果单位没有明确规定不得兼职,那么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者的兼职行为对本职工作造成了严重影响的,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3)劳动者的兼职行为没有对本职工作造成影响,但是单位如果有证据证明曾对劳动者指出过不要兼职,而劳动者拒不改正、我行我素的,用人单位也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版权声明:本平台对图文内容模式享有独家版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

是否合法,取决于具体情况。如果公司与员工协商一致,或者员工存在符合公司规章制度规定的降职降薪条件的,就不违法。除了以下几种情形外,单位不具备单方调岗降薪的权利:1、员工不......

如果上诉期限恰好赶上春节等法定节假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上诉期限会进行顺延。具体来说,如果上诉期限的最后一天是节假......

试用期内辞退员工的赔偿标准如下:过失性辞退:如果劳动者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用人单位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无需支付赔偿金。其他过失性辞退的情形包括严重违反用人单......

图文精选 普法视频 语音解答
  • 遭遇恶意欠薪,员工该怎么办

    钟玉琳律师

    一,是通过工会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二,是可以向劳动保障监察部门投诉举报,由其责令用人单位来解决;三,是有争议的,可以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调解来解决;四,是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五,是求助社会、媒体的力量。

    播放量:1476 2022-06-07
  • 如何理解劳动争议调解

    钟玉琳律师

    劳动争议调解是指在企业与员工之间,由于社会保险、薪资、福利待遇、劳动关系等发生争议时,由第三方例如专业性的人才机构、争议调解中心等,进行的和解性咨询,通过劳动争议调解达到法律咨询、和解方式等的说明。

    播放量:1350 2022-06-07
  • 劳动争议向法院起诉前提条件是什么

    钟玉琳律师

    当事人提起劳动纠纷诉讼应当具备以下条件:(1)起诉人必须是劳动争议的一方当事人,即用人单位或劳动者。(2)必须有明确的被告。(3)必须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4)必须经劳动争议仲裁机关仲裁。(5)必须在法律规定的时效期限内提起诉讼。

    播放量:831 2022-06-07
  • 老板突然跑路找不到人怎么办

    1740人阅读

    面对上司失联等突发情况,员工应保持冷静,分析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同时,员工有权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可通过法律途径或向劳动部门投诉来解决问题。若经济困难,可寻求法律援助,许多法律机构提供免费咨询服务,帮助员工应对工作挑战。

  • 公司故意撒掉员工领导责务怎么办

    1888人阅读

    公职人员判刑后是否丢职,取决于犯罪性质和社会危害程度。根据《政务处分法》第14条,故意犯罪受较重刑罚者将被剥夺工作权力,过失犯罪且刑期超三年通常被解除职务。企业雇员涉刑事责任,雇主可立即解约,但员工若已复工,雇主不得再以此为由解雇。职工能否保留职位需根据犯罪类型和刑罚程度考量。

  • 单位要求员工提供征信报告合法吗

    1301人阅读

    用人单位要求员工提交征信报告是否合法,取决于具体情境。一般而言,如果企业要求员工提交征信报告是为了评估员工的信用状况和职业道德,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则是合法的。但如果企业滥用员工征信信息或侵犯员工隐私权,则属于违法行为。因此,员工在提交征信报告前应了解相关规定,确保个人权益不受侵犯。

  • 劳动调解协议书具有强制力吗

    1761人阅读

    判断蓄意激发抑郁症患者的行为是否违法,需视是否导致实际伤亡而定。若因此引发自杀、自残等严重后果,导致人员伤亡,将构成故意杀人或故意伤害罪。反之,若未造成实质性损害,则不构成违法行为,无需承担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