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解答 > 行政诉讼精选解答 > 治安案件终止调查怎么申诉

治安案件终止调查怎么申诉

时间:2024.05.22 标签: 行政类 行政诉讼 阅读:849人
律师解析:
倘若任何一位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觉得某种特定的行政行为已经对其合法权益构成了侵犯,那么他们有权在知晓该具体行政行为的那一天开始算起的60个自然日内,提交行政复议申请;但如果法律对此有特别规定并且要求的申请期限超出了60日的限制,则应依从相关法律的规定。若由于某种无法预见的外因而导致法定申请期限被延迟,那么自阻碍因素消除后的那一天起,申请期限将恢复正常计算。
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对于县级以及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持有异议的当事人,可以自行决定通过何种方式进行申诉,包括向该部门的本级人民政府提交行政复议申请,或者直接向上一级主管部门提出申诉。而对于海关、金融、国税、外汇管理等实行垂直领导的行政机关以及国家安全机关所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持有异议的当事人,他们只能向上一级主管部门提交行政复议申请。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九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六十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但是法律规定的申请期限超过六十日的除外。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法定申请期限的,申请期限自障碍消除之日起继续计算。第十二条对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由申请人选择,可以向该部门的本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对海关、金融、国税、外汇管理等实行垂直领导的行政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
版权声明:本平台对图文内容模式享有独家版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

行政处罚适用简易程序的条件有:1、违法事实确凿;2、对该违法行为处以行政处罚有明确、具体的法定依据;3、处罚较为轻微,即对个人处以50元以下的罚款或者警告,对组织处以10......

《行政诉讼法》第49条提起诉讼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一)原告是符合本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二)有明确的被告;(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四)属......

1、行政复议决定书或者不予受理的证明文件。2、起诉书。起诉书需要载明下列内容:原告是个人的,需要载明个人的基本情况,如姓名、年龄、职业和住所等。3、工伤的相关证明材料。......

图文精选 普法视频 语音解答
  • 行政上诉期限是多少天内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公民、企业等对行政复议决定有异议,收到决定书15日内可起诉,复议机关未按时决定,期满15日内可起诉。直接起诉应自知道行政行为6个月内提出。但法律有特别规定除外。

    浏览量:1257 2024-09-19
  • 打人者不愿意赔偿和解怎么处理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施暴方拒不赔偿,可向公安报案。若致轻微伤以上,施暴者将受行政或刑事处罚。还可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其承担民事赔偿,包括医疗费等。法院会依证据和法规公正裁决。

    浏览量:1140 2024-09-19
  • 控诉派出所民警行吗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当然可以。如果对派出所民警的行为有异议或认为其违法违纪,可通过书信、电子邮件、微信投诉或亲自前往当地公安局纪检部门反映。若认为处罚不当,可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有确凿证据时,可向上级纪委投诉。

    浏览量:1482 2024-09-19
  • 工伤行政诉讼多长时间

    1320人阅读

    工伤行政诉讼期限是六个月,我国法律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 受害人死亡后如何进行行政诉讼

    1588人阅读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行政行为有诉讼权,个人去世后,近亲属可继承诉讼;法人或组织如被解散、撤销,其权利义务的承继者有权以新主体身份提起诉讼。这保障了权益延续及法律程序的连续性。

  • 行政案件嫌疑人在异地如何处罚

    1572人阅读

    在行政情形中,涉及违法行为的管辖,通常首先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公安机关负责调查处理。然而,若考虑到实际情况和便利性,违法行为人居住地的公安机关也有权管辖。这意味着,在某些情况下,公安机关可以跨地域行使职权,确保违法行为得到应有的处理。这样的规定确保了执法的灵活性和效率。

  • 行政诉讼是否有不公开审理

    1956人阅读

    行政诉讼通常采用公开审理,但涉及私密信息或不宜公开内容时,可不公开。公开审判旨在增强公众对行政诉讼的了解,保障司法公正和社会公信力。是否公开需综合考虑法律、公共利益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