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18万律师在线解答
首页 > 精选解答 > 名誉毁谤精选解答 > 诽谤罪超过诉讼时效还可以追诉吗

诽谤罪超过诉讼时效还可以追诉吗

时间:2024.05.17 标签: 损害赔偿 名誉毁谤 阅读:1374人
律师解析:
1.倘若被判定应处以低于五年有期徒刑刑罚,那么在犯罪行为发生后的第五个年份将标志着诉讼时效的终结;
2.如若可能面临五年到十年宽泛范围内的有期徒刑处罚,那么在犯罪行为实施之后的第十年,便意味着诉讼时效已经过期;
3.如果可能面临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惩罚,那么在犯罪行为发生后的十五年内,诉讼时效也将告终;
4.对于可能判处无期徒刑的情况,诉讼时效将在犯罪行为发生后的第二十年结束。
需要注意的是,诽谤罪的最高刑罚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因此其诉讼时效设定为五年。
法律依据:
《刑法》第八十七条
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
(一)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经过五年;
(二)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经过十年;
(三)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十五年;
(四)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二十年。如果二十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版权声明:本平台对图文内容模式享有独家版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

辱骂他人可能构成"侮辱罪"或者"诽谤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有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是诽谤他人严重行为的,损害他人的名誉,会构成侮辱罪或者诽谤罪,会受到处三年以......

名誉权是指一个人享有的保护自己声誉、名誉、人格尊严的权利。它包括了个人的社会形象、信誉度、名声等方面的权利。 荣誉权则是指一个人享有的保护自己荣誉、声望、地位等方面的权利......

口头侮辱可能构成侵权行为。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如果某人的行为侵犯了他人的人格权,包括名誉权、荣誉权等,受害人有权要求赔偿。 口头侮辱,如果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比如严重损害了......

图文精选 普法视频 语音解答
  • 公诉案件中的诽谤罪如何认定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诽谤罪在公诉案件中所涉及的通常是捏造事实并采用公开方式严重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要确定某项行为是否构成诽谤罪,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审查:行为人是否存在主观恶意、其所散布的信息是否属实、以及该行为是否切实地降低或损毁了受害者的社会评价。除此之外,诽谤行为还需发生在公共场所,且对他人的社会声誉产生实质性的负面影响。

    浏览量:1141 2024-06-07
  • 诽谤罪需要满足几个条件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在涉及到诽谤罪这一问题时,其成立通常需符合以下三大关键要素:首先,行为主体须实施了捏造事实的行为,此即为毫无根据地编造或对事实进行严重歪曲;其次,所捏造之事实必须被公然传播且达到了足以对他人声誉产生损害的程度;最后,行为者在主观上必须具有故意性,也就是说,他们明知自己所散播的信息是虚假的,却仍然坚持这样做。

    浏览量:976 2024-06-07
  • 辱骂罪是否构成敲诈勒索罪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在刑法领域中,侮辱罪和诽谤罪与敲诈勒索罪是完全不同性质的两种犯罪。侮辱罪和诽谤罪所指向的往往是言语上的攻击,而敲诈勒索罪则主要涉及以威胁或者恐吓等手法强行获取他人财产。然而,若在侮辱或诽谤的言行中牵涉到了敲诈勒索的要素,例如通过威胁他人交付财物来让其停止侮辱或诽谤,那么这种情况便有可能被认定为敲诈勒索罪。

    浏览量:1151 2024-06-07
  • 被人恶意引导他人辱骂报警可以吗

    1550人阅读

    若交通事故中肇事者无过错,受害人无需承担风险垫付款。肇事者有责任时,受害人可先垫付医疗费用,明确责任后再赔偿,此非强制。无法获得肇事者垫付时,受害人可通过协商、垫付、保险公司赔偿、社会救助基金等途径解决,并可求助交管部门调解或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 造谣诽谤立案标准是什么

    1128人阅读

    晚婚晚育产假政策因地而异,现规定女性劳动者生育享98天产假,难产增15天,多胎每多一婴儿增15天,不满4月流产享15天,4个月以上享42天。晚育产假时长由各地计划生育法规定。

  • 造谣如何立案

    1342人阅读

    在我国,如果年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参与斗殴并导致受害者轻微伤害,法院可依据刑法以故意伤害罪追究其刑事责任。但如果未满十六周岁且为首次实施此类行为,仅造成轻微伤害,可依法免予刑事处罚,但需由家长或监护人加强监管和教育。

  • 民法典对诽谤的认定标准是什么

    1236人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诽谤罪指故意捏造事实并公开侮辱、诽谤他人,损害他人名誉,且犯罪主体需具备刑事责任年龄和能力。行为需公开且足以削弱受害人社会声誉,侵害其人格尊严和名誉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