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18万律师在线解答
首页 > 精选解答 > 动物伤人精选解答 > 动物防疫法关于养狗的规定是什么

动物防疫法关于养狗的规定是什么

时间:2024.04.18 标签: 损害赔偿 动物伤人 阅读:1071人
律师解析:
关于犬类饲养的政策监管制度明确指出,无论是团体或个人,在决定饲养犬只之前,必须严格遵循相关法规规定,定时接受狂犬病疫苗的预防注射,并依据动物医疗诊所开具的许可证,向当地设立的犬类管理机构进行注册登记。
此外,当狗在室外活动时,需按照规范佩戴犬舍标识号牌,且绳索需牢固绑定,以防范可能出现的犬只伤害事故与疫情的扩散。
以上政策皆是为了确保公众社会安全以及动物个体和群体的健康福祉。
法律依据:
《动物防疫法》第三十条
单位和个人饲养犬只,应当按照规定定期免疫接种狂犬病疫苗,凭动物诊疗机构出具的免疫证明向所在地养犬登记机关申请登记。
携带犬只出户的,应当按照规定佩戴犬牌并采取系犬绳等措施,防止犬只伤人、疫病传播。
街道办事处、乡级人民政府组织协调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做好本辖区流浪犬、猫的控制和处置,防止疫病传播。
县级人民政府和乡级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结合本地实际,做好农村地区饲养犬只的防疫管理工作。
饲养犬只防疫管理的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
版权声明:本平台对图文内容模式享有独家版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

1.如果你的狞猫是从野外捕获的,或者你打算繁殖、销售狞猫,那么这可能是违法的。2.同时,养护国家保护动物也需要相应的资格和许可。如果你没有获得相关许可,那么养狞猫可能也是......

1.野生动物保护法:猫头鹰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未经许可,私自猎捕、饲养这类动物是被禁止的。2.法律责任:如果非法猎捕、饲养猫头鹰,可能会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3.具体判决......

在我国,逮野兔属于非法狩猎的范畴。对于非法狩猎,法律的处理方式主要看两点:一是你捕捉的动物种类,二是你的行为严重性。如果你捕捉的是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那可能会被判处3......

图文精选 普法视频 语音解答
  • 狗咬人后能检测找证据吗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请注意监控设备及其覆盖范围,并保存相关证据。寻求目击证人支持,若无直接证据,需依赖鉴定结果确认事实。还可提取伤口残留物质进行DNA鉴定,确认受伤是否由饲养人的犬只所致。

    浏览量:870 2024-04-29
  • 被狗咬了,没有证据和监控怎么办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若无确证被狗咬伤,可观察伤口、拍摄照片并保存疫苗接种记录作为证据。这些材料能证实侵权行为的真实性和程度。法律规定,动物饲养者或管理者需对动物造成的损害承担侵权赔偿责任。

    浏览量:1267 2024-04-29
  • 如果我去逗猫,猫抓我,主人要负责吗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动物饲养者应对宠物致人损害承担侵权责任,但如损害因被侵权人故意戏弄引发,饲养者可免责。《民法典》第1246条规定,饲养动物未采取安全措施致人损害,饲养者需担责,但能证明损害因被侵权人故意造成的,可减轻责任。

    浏览量:1099 2024-04-29
法律咨询顾问律师

律图

  • 狗獾子是几级保护动物怎么罚

    1403人阅读

    狗獾子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非法猎捕、杀害、收购、运输、销售狗獾子者,将受严惩。轻者判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留,并罚金;重者判五年以上至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罚金;情节恶劣者,判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罚金或没收财物。仅食用鲜活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不涉及其他违法行为,不构成犯罪。请遵守野生动物保护法,切勿违法。

  • 狗狗受到别人攻击时咬人谁负责?

    1383人阅读

    当宠物狗因遭受攻击而咬人,责任归属需具体分析。 若狗主人能证明受害者存在过失或重大过失,可能免责。 否则,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二百四十五条,饲养人需承担赔偿责任。 但需注意,教唆他人侵权是不负责任的,需与行为人共同承担连带责任。

  • 被狗咬赔多少合适

    1643人阅读

    被狗咬伤所致损失的赔偿金额需根据受伤情况确定,包括医疗费用、误工费用、护理费用、交通费用及精神损害抚慰金。医疗费用根据医药费和住院费等计算;误工费用与误工天数和收入相关;护理费用取决于护理人员收入、护理人数和期限;交通费用凭票据计算;精神损害抚慰金则因伤害程度和社会地位等因素而异。

  • 如果在小区里被狗咬了怎么办?要赔偿什么费用?

    1458人阅读

    在小区被宠物犬咬伤,可向犬主索赔。若犬已接种疫苗且受约束,犬主需承担全部医疗费用等开支;如因挑衅或伤害犬只引发,犬主可免除或减少赔偿。流浪狗伤人,如能确定原饲养者,向其追偿;否则可尝试向物业索赔。法律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四十五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