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18万律师在线解答
首页 > 精选解答 > 家事纠纷精选解答 > 继小孩继承遗产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继小孩继承遗产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时间:2024.02.23 标签: 婚姻家庭 家事纠纷 阅读:913人
律师解析:
从权利义务相一致的原则考量,继父母对未成年继子女的抚养,产生了对继子女的继承权,而继子女对继父母的赡养,产生的是继子女对继父母的继承权。
一般而言,只有继父或继母对继子女尽到了抚养义务,形成抚养关系,才产生继父或继母对继子女的继承权。
只有继子女对继父或继母尽到了赡养义务,形成赡养关系,才产生对继父或继母的继承权。
民法典》第1072条第2款规定,继父或者继母和受其抚养教育的继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适用本法关于父母子女关系的规定。
《民法典》第1127条规定,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
(一)第一顺序:
配偶、子女、父母。
(二)第二顺序:
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
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本编所称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
本编所称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
由此可知,在《民法典》继承编中,具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和继父母之间,享有与生子女和生父母之间相同的继承法律关系,即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与继父母之间有权相互继承。
是否“有扶养关系”成为继父母子女间是否存在继承法律关系的关键前提。
继父母与继子女在什么情况下才算形成了扶养关系,《民法典》使用了“有扶养关系”一词,虽未作明确规定,理论上和实践中也未形成统一标准,但从立法目的上理解,此处的扶养应作“抚养、赡养”解释。
继子女被继父母抚养成人且对继父母尽到赡养义务,已成年继子女对继父母履行赡养义务或继父母对未成年时的继子女履行了抚养义务,法院就应认定双方形成了扶养关系,相互享有法定继承权。
因此,继子女与继父母之间是否形成扶养关系,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继父母对未成年继子女履行了抚养义务。
这种抚养包括:
继子女受继父母经济上的供养,继子女受继父母生活上的抚养、教育。
2、继父母对已成年但系限制行为能力或无行为能力的继子女履行了抚养义务。
3、继子女对继父母履行了赡养义务。
这种赡养包括:
继子女在经济上供养继父母,继子女在生活上扶助继父母。
如果再婚父母因各种原因又走向离婚,继子女还有权继承曾经的继父母的遗产吗在继父母与继子女形成扶养关系后,继父母又与生父母解除婚姻关系,继子女对继父母是否仍享有继承权,应通过双方是否仍然具有相互扶养的关系予以判断。
1、生父母与继父母离婚时,继子女未成年的,双方协议继子女随生父母生活的,此时继子女不再由继父母抚养,应视为继父母与继子女扶养关系的解除,此时继父母对继子女不再负有抚养义务,则继子女对继父母的财产不再享有继承权。
2、继父母与生父母离婚时,继子女已经成年的,继子女与继父母之间的扶养关系在此前已经形成,该种关系是独立于婚姻关系之外的一种民事法律关系,其并不因继父母与生父母之间的婚姻关系的解除而自然终止。
该关系的终止需要满足一定条件,即如果继子女在继父母与生父母离婚后不再赡养继父母,或者未尽相应的赡养义务,此时,应认定双方扶养关系终止,继子女将无法继承继父母的遗产。
反之,如果已形成扶养关系的继子女在其生父母与继父母离婚后,仍继续赡养继父母,此时扶养关系依然存在,继子女对继父母的遗产享有继承权的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二条
继父母与继子女间,不得虐待或者歧视。
继父或者继母和受其抚养教育的继子女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适用本法关于父母子女关系的规定。
第一千一百二十七条
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
(一)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
(二)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本编所称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
本编所称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
本编所称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养兄弟姐妹、有扶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
版权声明:本平台对图文内容模式享有独家版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

1、向迁入地派出所提出申请;2、迁入地派出所同意迁入;3、向现户口所在地派出所提出迁出申请;4、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开户籍证明;5、持户籍证明和相关证明材料以及理由,前往迁入......

健康证在医院里都可以开,一种是工作的健康证,另外一种只是医院对你身体检查健康所作的证明,和工作用的健康证不同,价格也不同,所以去医院开证明时只要跟他说明你的用途,他们会告......

结婚手续包括本人户口簿、身份证、单身证明以及本人与对方无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的签字声明。带上这些材料,双方共同到一方户口所在地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结婚手续,有登记机......

图文精选 普法视频 语音解答
  • 补办身份证必须要本人去吗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补办二代居民身份证需要本人亲自办理,因为需采集指纹信息。申请人需前往户籍所在地的公安机关办理,提交相关材料并缴纳费用。公安机关审核签发后,制作并发放新身份证。申办人需凭领证回执领取新证。

    浏览量:896 2024-04-30
  • 精神病人正常状态时有民事责任吗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精神病患在正常情况下需承担民事责任,但发病时无需承担。限制性精神病患者虽可能承担法律责任,但情节严重时可能还需承担刑事责任。完全丧失理智的精神病患者无需承担法律责任,但其监护人需承担相应民事责任。

    浏览量:895 2024-04-30
  • 公司开集体户的条件有哪些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要设立集体户籍,需满足以下条件:申请单位须为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等非直接劳动作业组织,持有有效组织机构代码证和工商营业执照,员工数量不少于10人,并配备户口协管员。办公和生产经营场所的房屋权属须归本单位所有。

    浏览量:850 2024-04-30
  • 没有监护权的一方抢走孩子违法吗

    刘双律师

    如果孩子被没有监护权的一方抢走,不构成刑事犯罪,但是属于民事纠纷。作为孩子直接监护人的一方,可以在第一时间报警处理或者到法院起诉对方维权。需要注意的当事人应当注意监护权和抚养权是属于两个概念,一般情况下夫妻离婚,监护权男女均有,没有抚养权,但不是无监护权。

    播放量:601 2022-06-09
  • 胁迫结婚如何救济

    易轶律师

    我国将被迫结婚的这种婚姻状况定性为可以被撤销的婚姻。当事人需要主动提出对婚姻请求撤销的申请,通常当事人可以由两种方式寻求救济:(一)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撤销该婚姻。(二)可向婚姻登记机关请求撤销其婚姻。

    播放量:615 2022-06-09
  • 丧假直系亲属的范围有哪些

    易轶律师

    1、直系亲属包括父母、配偶和子女。2、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岳父母或者公婆过世,也列入可享受丧假的范围。对于超出这一范围的亲属,企业有自行解释权。3、由于我国历史形成的风俗,祖辈的丧礼,孙辈一般也在必须列席的范围内。

    播放量:1005 2022-06-09
易轶律师

北京家理律师事务所

易轶律师深耕婚姻家事法律服务行业十余年,已为100000余人提供免费法律咨询,办理案件4000余起。擅长解决疑难复杂、离婚、继承法律纠纷案。 易轶律师多次办理标的额大、社会影响高的大案及名人案件。曾代理乒乓球奥运冠军、女排奥运冠军的婚姻家事纠纷案件,代理CBA总冠军明星离婚后财产纠纷案件,担任著名国画大师之子的顾问,参与高额标的的遗产继承纠纷案,代理高额股权分割涉案离婚案等,助当事人维护合法权益,摆脱经济纠纷。 易轶律师常年活跃于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深圳卫视等媒体;《法律与生活》专栏作者;荣登《中国妇女》杂志封面人物,曾接受《人民日报》、《环球时报》、《光明日报》、《中国新闻网》、《三联周刊》、英国路透社、法国新闻社等中外媒体采访;获得“2021年腾讯新闻优秀女性青年”、“2020—2021年度北京市律师行业优秀共产党员”、“2018—2019年度北京市律师行业优秀共产党员”、“2015—2018年度北京市优秀律师”等荣誉。

咨询该律师
  • 在外地身份证过期了怎么办

    1047人阅读

    您可在外地办理相关手续,需前往居住地公安派出所,填写《居民身份证异地受理登记表》并缴费。旧证换新需上缴原证,遗失补发需提供户口簿或居住证。派出所审核资料后,居住地公安机关按程序制作新证并核实。完成后,凭领证回执单领取证件。

  • 手持身份证半身照泄露怎么办

    1219人阅读

    身份信息泄露后果严重,办理事务需严格核对原件。公共场合避免使用不安全WiFi,涉及财务操作请使用专用APP。发现个人信息被非法贩售,请保存证据并举报,若情节严重请报警处理,警方将依法调查。

  • 退休后户口怎么搬回农村老家

    1989人阅读

    退休后想迁户口回农村老家,得满足当地入户条件,走完相关流程。按法规,因结婚、离婚、收养等都可申办户籍迁移。通常,需向迁入地户籍登记机关提交申请,获“准予迁入证明”后,回原户籍申报,领迁移证件并注销户口。最后,带迁出证明到迁入地登记户籍。迁回农村时,迁出后须亲自到原户籍申报,领迁移证,十天内持有效身份证和迁出证到农村户口登记部门申报登记迁入,注销迁移证。

  • 兄弟产权纠纷怎么防

    1548人阅读

    开发商违约赔偿应遵循合同约定,无明确约定则根据实际损失合理估算,但赔偿额不得超过实际损失30%。购房者在签订合同时应明确违约责任,避免纠纷。若发生争议,可依法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