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18万律师在线解答
首页 > 精选解答 > 名誉毁谤精选解答 > 人格权是否就是荣誉权

人格权是否就是荣誉权

时间:2024.02.25 标签: 损害赔偿 名誉毁谤 阅读:957人
律师解析:
荣誉权属于人格权,荣誉权,是指公民、法人所享有的,因自己的突出贡献或特殊劳动成果而获得的光荣称号或其他荣誉的权利。
我国法律规定,民事主体享有荣誉权。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非法剥夺他人的荣誉称号,不得诋毁、贬损他人的荣誉。
获得的荣誉称号应当记载而没有记载的,民事主体可以请求记载;
获得的荣誉称号记载错误的,民事主体可以请求更正。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一条,民事主体享有荣誉权。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非法剥夺他人的荣誉称号,不得诋毁、贬损他人的荣誉。
获得的荣誉称号应当记载而没有记载的,民事主体可以请求记载;
获得的荣誉称号记载错误的,民事主体可以请求更正。
版权声明:本平台对图文内容模式享有独家版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

情节严重并造成一定损害后果的,构成诽谤罪,受害人可以提起刑事自诉,要求法院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

由于网络诽谤内容的发布者是犯罪的源头,是犯罪行为的始作俑者,因而在一般情况下,网络诽谤有关内容的发布者应当承担网络诽谤的全部或主要的刑事责任。......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

图文精选 普法视频 语音解答
  • 法律诽谤罪的立案标准是多少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我国法律对诽谤罪立案标准,主要依据是对个体名誉的严重损害。若行为人故意捏造事实诋毁他人,造成被害人名誉受损、心理伤害或引发社会广泛不良舆论,可能构成诽谤罪。是否立案需由公安部门根据案情综合评估决定。

    浏览量:1089 2024-06-05
  • 诽谤罪有过失犯罪吗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诽谤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体系中属故意侵权犯罪,要求行为人明知信息虚假仍故意散布,损害他人名誉。因疏忽大意造成的类似行为不构成诽谤罪。因此,诽谤罪不包括过失犯罪的情形。

    浏览量:1410 2024-06-05
  • 如何走法律程序告诽谤罪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针对诽谤行为起诉,需收集充分证据,如截图、录音或证人证词。向公安机关控告,警方调查后认为触犯刑法则立案。检察院审查决定是否起诉,法院公正审判,如犯罪事实确凿,依法判刑。此过程确保受害者权益,维护社会公正。

    浏览量:1286 2024-06-05
王芳芳律师

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

杭州资深婚姻家事律师,专业办理婚姻家事案件多年 中国民主xx会会员,安徽大学本科,中国政法大学硕士,高级婚姻家庭咨询师。有着深厚的法学理论功底和司法实践经验,能熟练运用律师专业技能为当事人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从事法律服务多年来,处理过众多疑难复杂案件,其中所属团队处理因各种原因导致离婚诉讼百件以上,因各种原因发生的合同纠纷案件百件以上,受到委托人好评。长期从事公益法律事务,为杭州市工会志愿者名誉律师和杭州市法律援助律师。同时为多个基层政府的顾问律师,为政府和社区以及居民提供法律服务。 主要职务 杭州市西湖区三墩镇人民政府法律顾问团律师 杭州市西湖区文新街道法律顾问团律师 杭州市安徽商会律师团秘书长 杭州市法律援助律师 杭州市工会律师

咨询该律师
  • 侵犯商业声誉罪怎么处罚

    1506人阅读

    针对侵犯商业信誉的行为,法律规定了相应的刑事处罚。个人若捏造并故意传播不实信息,严重损害他人商业信誉并造成重大损失,将面临至少两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或拘役,并需支付罚金。单位犯罪则仅处罚金,并对直接责任人员按个人犯罪标准处罚。

  • 群里骂人犯法吗

    1569人阅读

    在微信等社交平台,不当的言语攻击和谩骂虽多未被视为犯罪,但超出必要限度或造成身心伤害时,需承担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包括停止侵权、排除妨碍、消除风险、归还非法所得、修复受损财物等必要补救措施。

  • 怎么构成威胁诽谤罪判几年

    1028人阅读

    诽谤罪的量刑标准为:情节严重者,将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诽谤罪涉及捏造并传播虚假事实,损害他人声誉和人格尊严。典型情况包括:出版物中侮辱或捏造事实诽谤、网络恶意诋毁、信息网络辱骂恐吓致社会秩序混乱、编造或传播虚假信息扰乱公众秩序。

  • 诽谤罪会给予精神损失费吗

    1936人阅读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故意捏造虚假事实并通过网络等渠道散布诋毁他人声誉的行为,情节严重者,受害者有权要求精神损害赔偿。赔偿金额考虑侵权方过失、获利、承担责任能力、受害者精神损害程度及后果、侵权形式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