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知识 > 损害赔偿 > 消费权益 > 对于不标价算价格欺诈吗?

对于不标价算价格欺诈吗?

跳过文章,直接获取专业解读?
来源:律图小编整理 · 2024.02.19 · 8224人看过
导读:不标价就是算价格欺诈,特别是对于处理的商品,如果没有明确的作出价格的标准,就会很容易导致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损失,对于价格欺诈轻者会给他人进行赔偿,一般严重者还会承担法律的责任。
对于不标价算价格欺诈吗?

一、对于不标价算价格欺诈吗?

算的;《价格法》第十四条第四项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虚假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这种价格违法行为通常称作价格欺诈行为,又称欺骗性价格表示,是指经营者利用虚假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条件,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的行为。

二、价格欺诈的行为?

1、虚假标价。

即标价签、价目表等所标示商品的品名、产地、规格、等级、质地、计价单位、价格等或者服务的项目、收费标准等有关内容与实际不符,并以此为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购买的,如某商品标价签上标明产地是国外,而实际产地是中国某个地区。

2、两套价格。

即对同一商品或者服务,在同一交易场所同时使用两种标价签或者价目表,以低价招徕顾客并以高价进行结算。

3、欺骗性标价。

即使用欺骗性或者误导性的语言、文字、图片、计量单位等标价,诱导他人与其交易。

4、模糊标价和虚夸标价。

即标示的市场最低价、出厂价、批发价、特价、极品价等价格表示无依据或者无从比较,如某公司在其经营场所以“全市最低价”、“所有商品价格低于同行”等文字进行宣传,而实际上其商品价格多数高于其他商家。

5、虚假折价。

即降价销售所标示的折扣商品或者服务,其折扣幅度与实际不符,如以“全场五折”类似的字眼宣传,但实际上只有某些商品打折,或者实际标价与原价相差很大。

6、对处理品不标价。

即销售处理商品时,不标示处理品和处理品价格的。

7、不如实披露赠品情况。

即采取价外馈赠方式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时,不如实标示馈赠物品的品名、数量或者馈赠物品为假劣商品,如买一赠一或买二赠一类似的宣传时,其赠品却与原来的产品不一致,质量或数量存在缩水,或者但不少商家故意模糊所送商品的品名、数量,甚至以假冒伪劣商品充当赠品。

8、隐蔽价格附加条件。

即收购、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带有价格附加条件时,不标示或者含糊标示附加条件。

9、虚构原价。

即虚构降价原因,虚假优惠折价,谎称降价或者将要提价,诱骗他人购买,如商店降价销售品牌服装,虚构原价上千元,现价才几百元,价格明明没有降,却故意虚构原价,打出降价的招牌。

10、不履行价格承诺。

即收购、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前有价格承诺的,却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

11、虚构比较价格。

即谎称收购、销售价格高于或者低于其他经营者的收购、销售价格,诱骗消费者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

12、价质不符。

即采取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短缺数量等手段,使数量或者质量与价格不符。

13、谎称“政府定价”。

即对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商品和服务价格,谎称为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的。实际上市场上绝大多数商品已实行市场调节价,极小部分被列入政府管理范围,标价签上的“市物价检查所监制”等字样,仅表明物价部门负责对其标价形式进行监管,而不表示政府机构参与定价。

综合上面所说的,价格欺诈一般就是经营者利用虚假的方式或者是使人误解的方工来骗取消费者,对于价格欺诈的方工有很多种,只要是故意没有明确的标出合理的价格,那么都算是构成了此行为,所以,作为商家就要诚信的经营,才不会承担法律的责任。

网站地图
延伸阅读:

更多#消费权益相关

  • 咨询 价格欺诈?
    450次阅读
  • 若经营者使用误导性标价实施价格欺诈,将面临政府的严厉处罚。价格主管部门将责令其整改,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五倍以下的罚款。若无违法所得,将受到警告,并处以二万至二十万元的罚款。情节严重者,政府可暂停其经营或吊销营业执照。这些措施旨在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
    2024-03-17 849次阅读
  • 2023.03.01 74444次阅读
  • 3052次阅读
  • 高于市场价2倍价格欺诈是违法的行为,根据法律规定,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或者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
    2024-02-25 1048次阅读
  • 2023.03.05 4555次阅读
  • 403次阅读
  • 行为人实施诈骗犯罪活动,案发后扣押、冻结在案的财物及其孳息,如果权属明确的,应当发还给被害人;如果权属不明确的,可按被害人被骗款物占扣押、冻结在案的财物及其孳息总额的比例发还给被害人;如果能够确定扣押、冻结在案的财物及其孳息不属于已查明的被害人所有,但又无法发还被害人的,应当依法上缴国库。
    2024-02-24 1416次阅读
  • 2023.03.04 2762次阅读
  • 16次阅读
加载更多
更多

消费权益最新文章

遇到消费权益问题?
律图专业律师 处理更可靠
快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