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18万律师在线解答
首页 > 精选解答 > 劳动仲裁精选解答 > 劳动仲裁多久内有效

劳动仲裁多久内有效

时间:2024.05.03 标签: 劳动纠纷 劳动仲裁 阅读:1398人
律师解析: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争议之日起,在一年内申请劳动仲裁皆属有效行为。
需要强调的是,劳动仲裁的有效期按照一年进行计算。
具体来说,当某位当事人向另一方当事人提出权利主张、向相关部门寻求权益救济或遭到对方当事人明确表示愿意承担相应义务等情况下,便可视为仲裁时效中断。
自此开始,仲裁时效期限将重新予以计算。
法律依据: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第二十七条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版权声明:本平台对图文内容模式享有独家版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

提出仲裁申请:员工应向所在地区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书面的仲裁申请书,并按照被申请人数提交副本。申请书中应详细说明申请仲裁的事实、理由和请求。仲裁受理:劳动争议仲裁委员......

提出仲裁申请:员工应向所在地区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书面的仲裁申请书,并按照被申请人数提交副本。申请书中应详细说明申请仲裁的事实、理由和请求。仲裁受理:劳动争议仲裁委员......

拖欠工资立案没有明确的金额门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五十条的规定,雇主必须按月以货币形式足额支付劳动者的工资。如果雇主拖欠工资,劳动者有权向当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

图文精选 普法视频 语音解答
  • 劳动仲裁申请超过一年期限怎么办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尽管劳动仲裁时效为一年,但劳动者在超过时效后仍可寻求法律支持。他们失去了通过仲裁程序胜裁的权利,但仍保留胜诉权,可通过法院提起诉讼解决劳动争议。诉讼程序可使普通劳动权利的诉讼时效延长至两年。

    浏览量:1134 2024-06-21
  • 劳动合同复印件能否用于劳动仲裁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在劳动争议仲裁中,证据需起诉方认可并经实质性审查以确认其效力。原件优先,因其更具法律效力和可信度。若起诉方质疑副本,可能导致其证据力受限。仲裁过程中会严格质证所有证据,只有通过审核并被双方接受的,才可能成为判决依据。主张人应尽量提供原件以增强诉讼力度。

    浏览量:1336 2024-06-21
  • 劳动仲裁的追诉期限是多久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中国劳动法规定,劳动者对劳动权益纠纷的仲裁申诉期限为一年,自权益受损察觉日起算。对仲裁结果不满者,须在十五个工作日内上诉法院。唯独劳动合同履行中因欠薪引发的争议,仲裁时限有特殊规定,不受此限。

    浏览量:1487 2024-06-21
  • 劳动仲裁时效一年过了可以起诉吗

    1713人阅读

    尽管劳动仲裁的法定时效期为一年,自当事人知道或应知道权益受损之日起计算,但超过时效仍可提起诉讼。时效因向对方法人或相关部门寻求救济,或对方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因此,即便时效已过,仍可尝试寻求法律救济。

  • 劳动仲裁时效期一年如何界定

    1141人阅读

    劳动仲裁时效通常为一年,自权益受损之日起算。时效可因主张权益、寻求司法救助或对方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重新计算。因不可抗力或正当理由未能及时申请,时效暂停,待原因消除后恢复。劳动关系存续期间薪酬拖欠争议不受时效限制,但劳动关系终止后,当事人须在一年内提出仲裁申请。

  • 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仲裁怎么判定

    1843人阅读

    劳动仲裁中,若未签劳动合同争议未解,仲裁机构或判用人单位与员工签正式合同并赔偿。按法规,用人单位自用工满一月不满一年未签书面合同,应支付员工两倍工资作为惩罚。若违反规定未签无固定期限合同,从应签之日起也需支付两倍工资作为惩罚。

  • 劳动仲裁过追诉期是哪一条

    1460人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劳动仲裁申请期限为一年,自当事人权益受损之日起计算。如在此期间内未提出申请,将视为放弃仲裁权利。因此,劳动者应及时维护自身权益,避免错过申请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