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辩护 > 金融诈骗辩护 > 借钱时撒谎了是否属于诈骗

借钱时撒谎了是否属于诈骗

跳过文章,直接获取专业解读?
来源:律图小编整理 · 2024.03.01 · 2159人看过
导读:我国法律对于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是有很多相关规定的,我们可以利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如果您生活中遇到了法律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本篇文章的内容来了解一些和借钱时撒谎了是否属于诈骗相关的法律规定。
借钱时撒谎了是否属于诈骗

一、借钱时撒谎了是否属于诈骗

借钱时撒谎,是否属于诈骗,应充分考虑行为人借钱时的主观故意、有无偿还能力以及对所借款项的使用情况等综合因素。如果借钱时根本就没想着要归还,真实意图是不归还,这就是要占为己有,就是诈骗了;如果撒谎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能够顺利借到钱,内心还是要归还借款的,那就不是占为己有,就不是诈骗。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二、虚构事实借钱是否算是诈骗

虚构事实借钱,一般算是诈骗,但是不一定会构成诈骗罪

诈骗指的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编造谎言、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方式,骗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如果符合以下构成要件的,构成诈骗罪,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仅限于国家、集体或个人的财物,而不是骗取其他非法利益。其对象,也应排除金融机构的贷款。

2、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

3、主体要件: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

4、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法律问题时,可以通过运用法律知识或者是相关专业人员的帮助来解决,以此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上述的文章内容中已经对借钱时撒谎了是否属于诈骗的问题进行了解答,对于该问题如果还有其他疑问的话,点击下方“立即咨询”按钮我们会匹配专业律师为您解答。

网站地图

更多#金融诈骗辩护相关

  • 470次阅读
  • 借钱时撒谎,是否属于诈骗,应充分考虑行为人借钱时的主观故意、有无偿还能力以及对所借款项的使用情况等综合因素。如果借钱时根本就没想着要归还,真实意图是不归还,这就是要占为己有,就是诈骗了;如果撒谎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能够顺利借到钱,内心还是要归还借款的,那就不是占为己有,就不是诈骗。
    2024-02-20 1372次阅读
  • 2023.05.29 1577次阅读
  • 1418次阅读
  • 借钱时撒谎,是否属于诈骗,应充分考虑行为人借钱时的主观故意、有无偿还能力以及对所借款项的使用情况等综合因素。如果借钱时根本就没想着要归还,真实意图是不归还,这就是要占为己有,就是诈骗了;如果撒谎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能够顺利借到钱,内心还是要归还借款的,那就不是占为己有,就不是诈骗。
    2024-03-02 1022次阅读
  • 2023.04.10 2483次阅读
  • 403次阅读
  • 虚构事实借取他人财物是否构成诈骗,需视情况而定。若仅为骗取借款而捏造信息,未表现出明确、具体的非法占有意图,则不构成欺诈罪。欺诈罪须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虚构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较大数额的公私财物。因此,仅捏造信息不足以定罪,需结合行为人的非法占有意图和骗取财物的性质、数额等因素综合判断。
    2024-03-12 1401次阅读
  • 2023.03.11 3418次阅读
  • 489次阅读
加载更多
更多

金融诈骗辩护最新文章

遇到金融诈骗辩护问题?
律图专业律师 处理更可靠
快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