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知识 > 损害赔偿 > 名誉毁谤 > 怎样可以避免混淆隐私权和名誉权?

怎样可以避免混淆隐私权和名誉权?

跳过文章,直接获取专业解读?
来源:律图小编整理 · 2024.02.24 · 1889人看过
导读:了解两者的区别就可以避免混淆隐私权和名誉权了,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侵犯的客体不同、侵害方式、内容不同、以及行为人心理状态、主观目的不同等方面。隐私权的客体一般是他人不愿因公开的秘密,而名誉权的客体则是公众的评价。
怎样可以避免混淆隐私权和名誉权?

一、怎样可以避免混淆隐私权和名誉权?

了解两者的区别就可以避免混淆隐私权和名誉权了,具体的区别如下:

1、隐私权与名誉权主体不同。

隐私权仅自然人享有;而名誉权不仅自然人享有,法人、其他组织也享有。

2、隐私权与名誉权客体不同。

隐私权的客体是自然人不愿为他人知晓或不宜公开的秘密;而名誉权的客体是公众对特定人的社会评价。

3、隐私权与名誉权侵害方式不同。

侵害隐私权的方式常见的是未经自然人同意或授权而披露、传述、散布、窃取他人的个人隐秘事项;而侵害名誉权的方式常见的是侮辱和诽谤。

4、隐私权与名誉权侵害的内容不同。

侵害隐私权的行为人散布、公开的内容并非捏造、虚构的,而是事实;而侵害名誉权的行为人散布的内容是捏造、虚构的.并非事实。

5、隐私权与名誉权侵害行为人的心理状态不同。

侵犯隐私权可能出于故意也可能出于过失;侵犯名誉权大多是一种直接故意行为。

6、隐私权与名誉权侵害行为人的主观目的不同。

侵犯隐私权的行为人主观上可能不具有目的,也可能具有恶意目的或善意目的;而侵犯名誉权的行为人的主观目的是为了毁损、贬低他人名誉。

7、隐私权与名誉权保护方式不同。

隐私权的保护只能通过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方式进行;而名誉权的保护还可以通过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的方式进行。

二、哪些行为可以认定侵犯隐私权?

1、未经公民许可,公开其姓名、肖像、住址、身份证号码和电话号码。

2、非法侵入、搜查他人住宅,或以其他方式破坏他人居住安宁。

3、非法跟踪他人,监视他人住所,安装窃听设备,私拍他人私生活镜头,窥探他人室内情况。

4、非法刺探他人财产状况或未经本人允许公布其财产状况。

5、私拆他人信件,偷看他人日记,刺探他人私人文件内容,以及将他们公开。

6、调查、刺探他人社会关系并非法公诸于众。

7、干扰他人夫妻性生活或对其进行调查、公布。

8、将他人婚外性生活向社会公布。

9、泄露公民的个人材料或公诸于众或扩大公开范围。

隐私权、名誉权都是人格类型的权利,此类权利被侵犯之后,受害者可能并没有受到经济损失,但是侵权行为实施之后,受害者的生活是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的,故此侵犯他人权益的一方,也依旧需要支付相应的赔偿金

网站地图

更多#名誉毁谤相关

加载更多
更多

名誉毁谤最新文章

遇到名誉毁谤问题?
律图专业律师 处理更可靠
快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