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18万律师在线解答
首页 > 精选解答 > 维权技巧精选解答 > 农村养殖场违建可以强拆吗

农村养殖场违建可以强拆吗

时间:2024.04.30 标签: 征地拆迁 维权技巧 阅读:1398人
律师解析:
养殖场违法占地是可以强制拆除的,如果违法占地,这种情况下养殖场就属于违章建筑,《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规定,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可以依法强拆违章建筑,但城乡规划局强拆之前,应责令当事人在规定的时间内自行拆除。违法建筑是是指没有取得规划许可证、土地使用证等证件而兴建的房屋,对于违法建筑,一般会责令拆除,如果不拆除的,会被强制拆除。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第四十四条对违法的建筑物、构筑物、设施等需要强制拆除的,应当由行政机关予以公告,限期当事人自行拆除。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又不拆除的,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强制拆除。
版权声明:本平台对图文内容模式享有独家版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

1、如果拆迁部门没有按照协议约定的时间支付补偿款,那被拆迁人可以拿着协议到法院去起诉要求履行,拆迁赔偿款一般四十五个工作日到账。2、拆迁补偿是指拆迁人对被拆除房屋的所有人......

1、如果拆迁部门没有按照协议约定的时间支付补偿款,那被拆迁人可以拿着协议到法院去起诉要求履行,拆迁赔偿款一般四十五个工作日到账。2、拆迁补偿是指拆迁人对被拆除房屋的所有人......

1、如果拆迁部门没有按照协议约定的时间支付补偿款,那被拆迁人可以拿着协议到法院去起诉要求履行,拆迁赔偿款一般四十五个工作日到账。2、拆迁补偿是指拆迁人对被拆除房屋的所有人......

图文精选 普法视频 语音解答
  • 开发商强拆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非法强拆他人房产被视为刑事犯罪,依据刑法第275条,故意毁坏财物视情节轻重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罚金,情节严重者刑期可达三年以上七年以下。被拆迁人可通过行政诉讼法维护权益,法律权利受保障。

    浏览量:1361 2024-06-13
  • 阳台违建能否不被拆除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市政部门有权保留对非标准建筑的安全威胁或重大公众利益影响的裙楼,依法没收违规建筑和非法利润,处以不超过工程总价合格0%的罚款。违章建筑未经许可,在规划区域外违建,触犯《土地管理法》等律法。

    浏览量:997 2024-06-12
  • 别墅楼顶建阳光房是否构成违建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违章建筑判定关键看其对市容和规划的影响:公共区域违章主要依据规划法规;私人领地内无碍他人则非违章;有房产证业主房屋一般不被视为违章。为避免纠纷,务必依法办理审批手续,兼顾市容与评估机构意见。

    浏览量:1256 2024-06-11
  • 41″

    什么叫地役权

    文凤

    地役权是指按照合同约定,利用他人的不动产,以提高自己的...

    收听量:917 2018-09-30
京盟律师杜柏飞团队律师

北京京盟律师事务所

杜柏飞律师,北京京盟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中国政法大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研究生,北京市律师协会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专业委员会委员。从业十余年,拥有丰富的办案经验,擅长行政诉讼,尤其是征地拆迁类案件,多方式解决征地拆迁补偿纠纷。

咨询该律师
  • 违章建筑不得出租法律依据是什么

    1550人阅读

    根据《商品房屋租赁管理办法》,禁止将违章建筑用于居住出租。违章建筑指违反法律法规、政策原则,在城市规划区内擅自进行未经许可或不符合施工许可要求的建造活动,或以欺骗手段获取批准文件进行的在建、改建、扩建等行为。此类建筑严重扰乱城乡规划,属于违法违规行为。

  • 限期拆除决定书下达多久强拆

    1356人阅读

    行政部门若责令违法建设者限期拆除,逾期未执行且无复议或诉讼,行政部门有权强制拆除。对于违章建筑,构建者虽无所有权但有以下权益:可处分建筑材料,有权占有建筑物并受法律保护,有权使用建筑物并获取收益,但仅限于自用,不可租赁等。

  • 违章建筑投诉受理立案期限规定是什么

    1732人阅读

    对于违法建筑的行政诉讼时限设定为六个月。未取得相应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即开始施工之类的行为均被视为非法建筑活动。这些侵权行为对公民或单位的财产利益构成了损害,他们有权在规定的时限内向法院提请要求违法主体支付赔偿金额的诉讼请求。

  • 违章建筑己经进入强制阶段,履职时间多长

    1742人阅读

    我国法律未明确规定违法建设强制拆除的时长。通常,该程序包括:对违建发出限期拆除决定,当事人可申请复议或提起诉讼;若未解决,可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最后由法院组织拆除。整个流程耗时因具体情况而异,涉及法律程序、当事人配合度等因素。因此,无法给出确切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