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刑法罪名库 > 危害国防利益罪 > 雇用逃离部队军人罪
  • 什么是雇用逃离部队军人罪

    雇用逃离部队军人罪是指明知对方是逃离部队的军人而将其接收、聘用,情节严重的行为。

    查看详细>>
  • 雇用逃离部队军人罪的构成要件

    1、主体要件

    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本罪。

    2、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明知是逃离部队的军人而仍决意雇用。如果不知是军人或者虽然知道是军人但不知道是逃离部队的军人,如误认为是退役、转业军人或被开除军籍的军人等,就不能构成本罪。其动机可多种多样,但无论动机如何,都不会影响本罪成立。

    3、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部队兵员管理秩序。犯罪对象必须是逃离部队的军人,否则也不能构成其罪。军人,既包括解放军部队、武装警察部队的军人,又包括战时预备役部队及民兵组织的军人。所谓逃离部队的军人,是指未经批准擅自离开自己服役的解放军部队、武装警察部队以及执行军事任务的预备役部队和民兵组织或者虽经批准而逾期不归的军人。既包括逃离部队,情节严重已经构成犯罪的军人,又包括逃离部队不构成犯罪的军人。

    4、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雇用逃离部队的军人,情节严重的行为。所谓雇用,是指以货币、物品或者其他物质利益有偿聘请他人为自己提供劳动的行为,简言之即为有偿地使用他人的劳动力。其既可以是长期的,又可以是短期的;既可以是在战时,又可以是在平时,但这都不会影响本罪成立。雇用逃离部队军人的行为,必须达到“情节严重”,才构成犯罪。

    查看详细>>
  • 雇用逃离部队军人罪的认定标准

    (一)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

    本罪以明知是逃离部队的军人而雇用和情节严重作为犯罪构成要件。如果行为人不知道雇用的是逃离部队的军人,或者明知雇用的是逃离部队的军人,但不属于情节严重的,都不构成犯罪。

    (二)区分本罪与窝藏罪的界限

    1、犯罪的客观方面不同。本罪只是有偿地使用逃离部队的军人为劳动力;而后者则是为犯罪分子提供藏身之处,使之不被司法机关发现或者为其提供财物、衣服、食品、交通工具、指示方向等帮助罪犯逃避搜捕、潜往他处隐藏,这种提供资助通常是无偿的。

    2、犯罪的对象不同。本罪对象既可以是逃离部队情节严重已构成犯罪的军人,又包括逃离部队但尚不构成犯罪的军人;而后者则必为己经构成犯罪的人,既包括已经构成犯罪的军人,也包括其他犯罪的人。构成犯罪的军人,既可以是构成逃离部队罪的军人,也包括犯有其他罪行的军人,但不能是没有构成犯罪包括虽有逃离部队行为但不属于犯罪的军人。如果是出于窝藏故意而雇用构成逃离部队罪的军人,则同时触犯窝藏罪,此时应当择一重罪处罚。

    查看详细>>
  • 雇用逃离部队军人罪的量刑标准

    明知是逃离部队的军人而雇用,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查看详细>>
  • 雇用逃离部队军人罪的立案标准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一)》
    第九十二条 [雇用逃离部队军人案(刑法第三百七十三条)]明知是逃离部队的军人而雇用,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一)雇用一人六个月以上的;

    (二)雇用三人以上的;

    (三)明知是逃离部队的指挥人员、值班执勤人员或者其他负有重要职责人员而雇用的;

    (四)阻碍部队将被雇用军人带回的;

    (五)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查看详细>>
  • 雇用逃离部队军人罪法条及司法解释

    暂无相关数据!

    查看详细>>

我要提问 提交

2025-01-06 05:09:10

小区停车被刮蹭对方逃逸算逃逸吗

最近回复:

1、小区停车被刮蹭对方逃逸在法律上是明确被认定为逃逸行为的,只要满足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后,行为人明知发生事故而逃避法律追究逃跑这一条件,且小区内道路属于道路范畴适用交通法规。    -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零一条规定,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2、车主遇到这种情况应及时报警,通过调取小区监控等方式确定肇事车辆及车主信息,以此来维护自身权益。    - 法律依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十九条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接到道路交通事故报警或者出警指令后,应当按照规定立即派交通警察赶赴现场。有人员伤亡或者其他紧急情况的,应当及时通知急救、医疗、消防等有关部门。发生一次死亡三人以上事故或者其他有重大影响的道路交通事故,应当立即向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报告,并通过所属公安机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涉及营运车辆的,通知当地人民政府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涉及爆炸物品、易燃易爆化学物品以及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品的,应当立即通过所属公安机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并通报有关部门及时处理;造成道路、供电、通讯等设施损毁的,应当通报有关部门及时处理。3、逃逸方将面临相应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赔偿责任以及可能的行政处罚甚至刑事处罚。    -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零八条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的,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律和本法的有关规定承担赔偿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2025-01-05 04:41:19

工伤赔偿部门有哪些

最近回复:

工伤赔偿涉及多个部门,各有其重要职责。1. 劳动保障部门:  工伤认定机构,一般是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依据证据按《工伤保险条例》判定职工是否工伤,申请时需提供劳动合同、诊断证明等。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在职工工伤且伤情稳定、存在残疾或影响劳动能力时进行鉴定,鉴定结果关乎伤残待遇等级确定。2.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算并发放工伤保险待遇,在用人单位依法缴费情况下,支付医疗费、伤残津贴等多项费用。3. 用人单位:若未依法缴费,需按标准支付费用,且在认定和赔偿过程中配合提供工资证明等材料。建议职工及时申请工伤认定,保留相关证据;用人单位应依法参保,积极配合处理;各部门要加强沟通协作,确保工伤赔偿工作顺利开展。

2025-01-04 18:37:39

肇事逃逸怎么起诉对方要出律师费吗

最近回复:

1、关于肇事逃逸后起诉对方的律师费问题:一般来说,律师费通常由委托方自行承担,这是常见的情况。但如果在相关法律文件中明确约定了由对方承担律师费,那么就可以按照约定要求对方支付。例如在保险合同中可能会有这样的约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八十五条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2、起诉流程方面:    - 收集证据是关键,现场照片能直观反映事故现场情况,证人证言可提供更多细节,交警出具的事故认定书则具有权威性和法律效力。    - 准备起诉状时,要清晰明确地列出诉讼请求,比如要求对方赔偿医疗费、误工费等具体损失,以及阐述事实理由,说明肇事逃逸的经过等。    - 提交起诉状及相关证据要到有管辖权的法院,不同类型的案件管辖权可能不同。缴纳诉讼费后,法院会进行立案审查,符合条件的予以受理。    - 法院安排开庭审理,双方要按照规定进行举证质证和辩论,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证据。    - 最后法院根据审理情况作出判决,判决结果具有法律效力,双方都应遵守。3、经济困难时可申请法律援助:如果因为经济原因无法聘请律师,可向法院申请法律援助。符合条件的,法院会指派免费的法律服务人员为其提供帮助。《法律援助条例》规定了申请法律援助的条件和程序等相关内容。

2025-01-04 17:32:19

肇事逃逸被交警传唤怎么处罚

最近回复:

1、肇事逃逸被交警传唤后,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这明确了肇事逃逸在刑事法律层面的严重处罚。2、在行政责任方面,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会吊销肇事逃逸者的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这体现了行政对肇事逃逸行为的严厉制裁。3、肇事逃逸者还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对受害人的损失进行赔偿,以弥补受害人因事故所遭受的经济损失。综合相关性最高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2025-01-04 15:13:15

延期交房要求开发商支付违约金以及当地监管部门监管不力书面文件

最近回复:

具体说一下情况以便于更好的分析问题

2025-01-03 14:29:36

你好,请问已全部已履行是什么意思

最近回复:

您好,有什么可以帮您的。F

2025-01-03 14:12:59

国家修路意外破坏农民土地找哪个部门

最近回复:

需要详细了解情况为您提供针对性解答

关于我们 |业务介绍 |加入律图 |帮助中心 |网站地图 |意见反馈 | 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2004-2022 成都律图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蜀ICP备15018055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160341)

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