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18万律师在线解答
首页 > 精选解答 > 劳动争议精选解答 > 什么是失职行为

什么是失职行为

时间:2024.05.03 标签: 劳动纠纷 劳动争议 阅读:1011人
律师解析:
失职行为,乃是指在职业道德上相关从业者对于自身责任范围内的任务缺乏应有的尽职尽责精神,未能按照既定的规章制度履行其职责,从而导致所在机构或者国家、社会公众的利益受到损害的行为。
这种行为往往突出表现为员工对待工作的态度不够严谨、责任心不强,原本应该引起重视的细节却因为疏忽大意而被忽视。
失职行为与无法胜任工作之间存在着本质区别,前者主要强调的是工作态度方面的欠缺,后者则多数反映出个体在能力水平上无法满足岗位需求的状况。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一百六十八条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员失职罪,国有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或者滥用职权,造成国有公司、企业破产或者严重损失,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使国家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国有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有前款行为,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徇私舞弊,犯前两款罪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第三百九十七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犯前款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版权声明:本平台对图文内容模式享有独家版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

是否合法,取决于具体情况。如果公司与员工协商一致,或者员工存在符合公司规章制度规定的降职降薪条件的,就不违法。除了以下几种情形外,单位不具备单方调岗降薪的权利:1、员工不......

如果上诉期限恰好赶上春节等法定节假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上诉期限会进行顺延。具体来说,如果上诉期限的最后一天是节假......

试用期内辞退员工的赔偿标准如下:过失性辞退:如果劳动者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用人单位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无需支付赔偿金。其他过失性辞退的情形包括严重违反用人单......

图文精选 普法视频 语音解答
  • 遭遇恶意欠薪,员工该怎么办

    钟玉琳律师

    一,是通过工会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二,是可以向劳动保障监察部门投诉举报,由其责令用人单位来解决;三,是有争议的,可以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调解来解决;四,是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五,是求助社会、媒体的力量。

    播放量:1476 2022-06-07
  • 如何理解劳动争议调解

    钟玉琳律师

    劳动争议调解是指在企业与员工之间,由于社会保险、薪资、福利待遇、劳动关系等发生争议时,由第三方例如专业性的人才机构、争议调解中心等,进行的和解性咨询,通过劳动争议调解达到法律咨询、和解方式等的说明。

    播放量:1350 2022-06-07
  • 劳动争议向法院起诉前提条件是什么

    钟玉琳律师

    当事人提起劳动纠纷诉讼应当具备以下条件:(1)起诉人必须是劳动争议的一方当事人,即用人单位或劳动者。(2)必须有明确的被告。(3)必须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4)必须经劳动争议仲裁机关仲裁。(5)必须在法律规定的时效期限内提起诉讼。

    播放量:831 2022-06-07
  • 公司被吸收合并老员工不愿意留需要补偿吗

    1203人阅读

    在民事诉讼中,法院通常不会主动介入调查。对于案件的主要争议点,法院既无权力也不应主动深入调查。法律规定,原告和被告应自行举证,不能依赖法院调查。若证据不足或无法证实事实主张,当事人需承担不利后果。这是法律的内在要求,法院不会擅自调查。

  • 劳动纠纷法院起诉时效是多久

    1497人阅读

    劳动争议案件向法院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三年,自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但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 公司强制给孕妇调岗有权拒绝吗

    1068人阅读

    孕妇有权拒绝公司强制的岗位调离。公司未经协商不得擅自变更劳动者岗位,岗位变动需具备合法依据。若无法达成共识,孕妇可留在原岗位,并可要求公司承担相应责任。若选择离职,孕妇有权获得经济补偿。

  • 公司领导直接炒掉老员工吗

    1727人阅读

    企业管理者在解雇员工方面并无随意权力,若违反法律规定强行解约,需支付双倍经济补偿的赔偿金。对于非过错性离职,用人单位应支付经济补偿。但若是用人单位过失导致员工被辞退,则无需承担经济补偿责任。因此,企业在处理员工离职时,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员工的权益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