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18万律师在线解答
首页 > 精选解答 > 劳动仲裁精选解答 > 深圳劳动仲裁律师费用

深圳劳动仲裁律师费用

时间:2024.04.08 标签: 劳动纠纷 劳动仲裁 阅读:1076人
律师解析:
仅仅以深圳这座城市为例,我们可以发现,在此范围内的劳动者有权利要求雇主支付一定额度的律师费用,该额度最大可达五千元。而在处理劳动争议的全流程阶段,包括仲裁、诉讼以及执行等环节,只要劳动者获胜起诉,那么雇主所应承担的律师费用上限便为五千元,至于超过五千元的部分将由劳动者自行承担。尽管雇主并不隶属于深圳市境内的任何企业,但是如果他的劳动合同是在深圳进行履行,并且相关纠纷也在深圳提起仲裁和诉讼,那么同样可以遵循上述规定。因此,无论劳动者在劳动争议事件中的身份是申请人还是被申请人、原告还是被告,都可以在五千元的总限额内,向雇主提出该项合理费用的负担请求。
法律依据:
《深圳经济特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条例》第五十八条
劳动争议仲裁和诉讼案件,劳动者胜诉的,劳动者支付的律师代理费用可以由用人单位承担,但是最高不超过五千元;超过五千元的部分,由劳动者承担。
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深圳经济特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条例》第五十八条的解释,最高不超过五千元,是指在一起劳动争议处理整个过程中(包括仲裁、诉讼、执行等阶段),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裁决用人单位承担劳动者支付的律师代理费的总额上限。
版权声明:本平台对图文内容模式享有独家版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

提出仲裁申请:员工应向所在地区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书面的仲裁申请书,并按照被申请人数提交副本。申请书中应详细说明申请仲裁的事实、理由和请求。仲裁受理:劳动争议仲裁委员......

提出仲裁申请:员工应向所在地区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书面的仲裁申请书,并按照被申请人数提交副本。申请书中应详细说明申请仲裁的事实、理由和请求。仲裁受理:劳动争议仲裁委员......

拖欠工资立案没有明确的金额门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五十条的规定,雇主必须按月以货币形式足额支付劳动者的工资。如果雇主拖欠工资,劳动者有权向当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

图文精选 普法视频 语音解答
  • 劳动仲裁怎么赔偿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劳动仲裁赔偿通常涉及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应按现行经济补偿标准的两倍支付赔偿。如用人单位存在其他违法行为,需按相关法规或劳动者实际损失程度进行赔偿。具体情况需由劳动仲裁委员会根据事实裁定。

    浏览量:1150 2024-05-01
  • 劳动仲裁中录音证据采用的规定有哪些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在劳动仲裁诉讼中,录音证据是受到法律法规认可的。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录音资料作为视听资料,若未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且不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便可作为有效证据。这意味着,只要录音合法且未侵犯他人权益,它便可以在仲裁庭或法庭上作为证据使用。

    浏览量:1294 2024-05-01
  • 工厂倒闭没钱给工人发工资了怎么办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因工厂停业,无法支付工人工资。建议先与工厂协商,无果后可向法院申请支付令或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诉,要求支付经济补偿金。对仲裁结果不满,需在15日内向法院提起诉讼。

    浏览量:877 2024-05-01
法律咨询顾问律师

律图

  • 劳动仲裁裁决不服可以申请起诉吗

    1666人阅读

    如对劳动仲裁裁决有异议,可依法向法院提起诉讼。但案件需符合特定条件,如劳动合同纠纷、实质性劳务关系纠纷或退休社保金问题。起诉时需提交起诉状和仲裁裁决书。在出现仲裁协议无效、裁断事项超出约定、仲裁程序违法等情形时,可申请撤销仲裁裁决。

  • 劳动仲裁申请人不出庭可以起诉吗

    1961人阅读

    公司若未出席劳动仲裁,处理方式为:申请人无故缺席视为撤销申请;上诉人若无合理解释缺席,仲裁庭可视为取消应诉资格;被上诉人若未出席,仲裁庭可缺席判决。但需注意,未到庭不代表放弃最终裁定结果的履行责任。

  • 公司未签合同两年过了仲裁时效了吗

    1998人阅读

    公司在未与员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运营两年,关于仲裁时效的问题需根据具体情况分析。一般而言,劳动争议的仲裁时效为一年,但双倍工资中的一倍视为正常劳动报酬,不受时效限制;另一倍作为惩罚性赔偿,时效从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计算。若劳动关系未终止,员工可随时主张权利。

  • 过了劳动仲裁时效还能胜诉吗

    1865人阅读

    即使逾越劳动仲裁时效,仍有可能胜诉。虽然仲裁委员会可能因超时不再受理,但劳动者仍享有法律上的胜诉权。对于不予受理的情况,劳动者可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会依法处理。因此,即便超过时效,劳动者仍有途径维护自身权益,应积极寻求法律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