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18万律师在线解答
首页 > 精选解答 > 劳动仲裁精选解答 > 仲裁之后老板不给钱怎么办

仲裁之后老板不给钱怎么办

时间:2024.04.26 标签: 劳动纠纷 劳动仲裁 阅读:963人
律师解析:
若经过仲裁程序后,企业仍未支付应付款项,则其中一方当事人有权向人民法院递交强制执行仲裁书的申请。
若一方当事人逾期未能履行仲裁裁决结果,则另一方当事人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条款,向相应人民法院提出执行申请。
接收到执行申请的人民法院应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处理并确保执行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以下所列的劳动争议案件,除非本法另有特别规定,否则仲裁裁决将被视为终局裁决,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即产生法律效力:
(1)涉及追讨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用、经济补偿或赔偿金的争议,其总金额不得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个月的金额;
(2)因执行国家劳动标准而在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引发的争议。
法律依据:
《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申请执行的期间为二年。
申请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
前款规定的期间,从法律文书规定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法律文书规定分期履行的,从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法律文书未规定履行期间的,从法律文书生效之日起计算。
版权声明:本平台对图文内容模式享有独家版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

提出仲裁申请:员工应向所在地区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书面的仲裁申请书,并按照被申请人数提交副本。申请书中应详细说明申请仲裁的事实、理由和请求。仲裁受理:劳动争议仲裁委员......

提出仲裁申请:员工应向所在地区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书面的仲裁申请书,并按照被申请人数提交副本。申请书中应详细说明申请仲裁的事实、理由和请求。仲裁受理:劳动争议仲裁委员......

拖欠工资立案没有明确的金额门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五十条的规定,雇主必须按月以货币形式足额支付劳动者的工资。如果雇主拖欠工资,劳动者有权向当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

图文精选 普法视频 语音解答
  • 劳动仲裁多长时间出结果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劳动仲裁案件审理期限一般为45个自然日,但涉及重大疑难问题的案件可酌情延长至15个工作日。仲裁期限从受理申请资料开始计算,结束后需及时送达裁决文书。劳动仲裁旨在公正裁决劳动争议,维护双方权益。

    浏览量:1381 2024-05-24
  • 仲裁需要请律师吗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仲裁是否需律师服务取决于个人选择,无强制规定。考虑案件复杂性和难度,若感觉能力不足,建议聘请律师。申请仲裁需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设立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相关文件资料。五个工作日内立案受理,提供举证和答辩期限,开庭审理后下达裁决书。六十日内完成,不服可起诉。

    浏览量:961 2024-05-24
  • 劳动仲裁受理住房公积金纠纷吗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劳动仲裁部门不处理住房公积金纠纷,因为这不属于劳动报酬争议。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住房公积金产生争议时,应由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负责督促用人单位缴纳。这避免了劳动仲裁部门的重复审理。

    浏览量:1256 2024-05-23
法律咨询顾问律师

律图

  • 劳动仲裁分公司注销了可以找总公司吗

    1131人阅读

    若分公司已撤销,可对其母公司提起诉讼;若无母公司或母公司缺席,诉讼将终止。分公司是母公司的直接管辖下的分支机构,无法人资格,法律和经济上均缺乏独立性。分公司无独立名称、章程和财产,债务由母公司承担。

  • 劳动仲裁交费多少

    1609人阅读

    劳动仲裁费用包括受理费和处理费。受理费根据涉案人数而定,三人及以下20元/件,四至九人30元/件,十人及以上50元/件。处理费根据争议金额而定,无金额300元/件;有金额则按金额累加收费:1万以内500元/件,1-5万部分3%,5-10万部分2%,10万以上部分1%。

  • 没签合同劳动仲裁怎么赔

    1434人阅读

    劳动争议仲裁中,若雇主未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需支付两倍工资赔偿及经济补偿。单位有一个自然月“宽限期”,员工若因自身原因未签,公司可终止劳动关系且不支付补偿;若超过期限,公司仍需依法支付经济补偿。

  • 工资多久没发可以申请劳动仲裁

    1156人阅读

    在雇佣期间,单位欠薪,员工可随时向劳工仲裁机构申诉,无时效限制。雇佣结束后,员工应在一年内提出劳动仲裁申请。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一般为一年,从知道权益受损之日起计算。欠薪争议在雇佣期间不受时效限制,但雇佣结束后,员工须在一年内申请。仲裁时效因主张权利、寻求救济或对方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因不可抗力或正当理由而中止,待障碍消除后继续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