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18万律师在线解答
首页 > 精选解答 > 劳动争议精选解答 > 公司可以通过劳动局告员工吗

公司可以通过劳动局告员工吗

时间:2024.02.27 标签: 劳动纠纷 劳动争议 阅读:1423人
律师解析:
公司可以就劳动纠纷去劳动局申请调解与员工之间的纠纷,不存在是否告的问题,起诉员工的话需要去法院。与劳动者产生纠纷,公司当可以向当地劳动监察行政部门进行举报,由劳动监察大队责令改正;劳动监察大队协调不成的,公司可以申请劳动仲裁;用人单位对劳动仲裁结果不服,可以起诉到人民法院,要求强制执行
法律依据: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十条
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到下列调解组织申请调解:
(一)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
(二)依法设立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
(三)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由职工代表和企业代表组成。
职工代表由工会成员担任或者由全体职工推举产生,企业代表由企业负责人指定。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主任由工会成员或者双方推举的人员担任。
版权声明:本平台对图文内容模式享有独家版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

一般情况下,公司是怕被人向劳动局投诉的。会产生一下影响:1、可能包括会对企业的诚信度产生不利影响;2、一般都会产生法律成本或不利法律后果;3、会影响企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工伤期间,劳动者可以主动解除劳动合同,但是单位不能提出解除合同。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

在工伤鉴定结果没有出来之前,企业不得终止合同,即使合同期满,企业也应续约合同期限,续约到鉴定结果出来。如果职工工伤是一到四级,劳动合同就不能终止,要延续到职工达到法定退休......

图文精选 普法视频 语音解答
  • 遭遇恶意欠薪,员工该怎么办

    钟玉琳律师

    一,是通过工会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二,是可以向劳动保障监察部门投诉举报,由其责令用人单位来解决;三,是有争议的,可以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调解来解决;四,是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五,是求助社会、媒体的力量。

    播放量:1476 2022-06-07
  • 如何理解劳动争议调解

    钟玉琳律师

    劳动争议调解是指在企业与员工之间,由于社会保险、薪资、福利待遇、劳动关系等发生争议时,由第三方例如专业性的人才机构、争议调解中心等,进行的和解性咨询,通过劳动争议调解达到法律咨询、和解方式等的说明。

    播放量:1350 2022-06-07
  • 劳动争议向法院起诉前提条件是什么

    钟玉琳律师

    当事人提起劳动纠纷诉讼应当具备以下条件:(1)起诉人必须是劳动争议的一方当事人,即用人单位或劳动者。(2)必须有明确的被告。(3)必须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4)必须经劳动争议仲裁机关仲裁。(5)必须在法律规定的时效期限内提起诉讼。

    播放量:831 2022-06-07
刘双律师

四川国柱律师事务所

刘双,专职律师,2018年担任温江区某社区法律顾问被司法局评为先进个人;2021年荣获成都市司法局成都市法律援助先进个人称号;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担任成都市某区人民法院特邀调解员。执业期间主持调解和代理大量的民商事法律诉讼案件及非诉案件,包括建工合同纠纷、债权债务纠纷、股权纠纷、企业法律顾问等。刘律师为各单位提供专题法律知识培训。 刘双律师始终秉承:案件有难易之分,但绝无大小之分。对于每一-件案件,以责任心、专业水平和热情,尽全力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咨询该律师
  • 公司以不能胜任工作降职降薪合法吗

    1828人阅读

    降低员工薪酬须有充分证据支持员工不胜任职位,并遵循法律法规与内部制度,包括培训和岗位调整。若企业无视这些要求,仅凭未经证实或规定程序的不胜任理由降薪,则构成违法行为。

  • 冷静期过后30天超过了可以延期吗

    1387人阅读

    请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以免耽误办理进程。离婚冷静期结束后30日内,请务必到当地民政局领取离婚证书,以正式解除婚姻关系。逾期未领,将视为自动撤销离婚申请。特别提醒,此阶段时间不可延期或推迟。请您务必按时完成,以免影响后续事项处理。遵守规定,尽快行动,是顺利办理离婚手续的关键。

  • 装修公司不按时交工去哪里诉讼

    1883人阅读

    若装修公司违反合同规定未能按时完成项目,应依据双方签署的违约条款承担责任。若条款明确,则按约定执行;若违约金低于实际损失,业主可要求调整;若违约金过高,装修公司可要求降低。延迟履行时,装修公司需支付违约金并完成剩余工程。

  • 劳动纠纷诉讼时效多长时间

    1714人阅读

    涉及劳动纠纷,应在三年内提起诉讼,法律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诉讼时效从知道或应当知道权益受损及责任方起算。超过二十年,法院不予保护。但法院可根据申请,酌情延长诉讼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