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18万律师在线解答
首页 > 精选解答 > 劳动仲裁精选解答 > 仲裁需要请律师吗

仲裁需要请律师吗

时间:2024.05.24 标签: 劳动纠纷 劳动仲裁 阅读:961人
律师解析:
关于仲裁是否需要聘请律师,这完全取决于个体的选择或决定,不存在任何法律上的强制规定。
在作出这个决策时,我们应当优先考虑涉案事项的复杂性与难度。
若您深感自身能力不足以胜任相关工作,那么建议您寻求专业律师协助处理相关事宜。
申请仲裁应前往所在地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原劳动局)内部设立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并需携带以下文件资料:
仲裁申请书两份、申请人身份证明复印件一份、相关证据复印件以及证据清单各两份、用人单位的工商注册信息等。
在提交上述材料后的五个工作日内,仲裁委员会将予以立案受理,随后为双方提供举证期限及答辩期限;
接下来进入开庭审理阶段,如调解无果,仲裁委员会将依法下达裁决书;
整个劳动仲裁过程应在六十日内完成;
若对裁决结果持有异议,可向法院提起诉讼
法律依据: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四条
当事人可以委托代理人参加仲裁活动。委托他人参加仲裁活动,应当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有委托人签名或者盖章的委托书,委托书应当载明委托事项和权限。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二十九条
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托和其他代理人进行仲裁活动。委托和其他代理人进行仲裁活动的,应当向仲裁委员会提交授权委托书。
版权声明:本平台对图文内容模式享有独家版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

提出仲裁申请:员工应向所在地区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书面的仲裁申请书,并按照被申请人数提交副本。申请书中应详细说明申请仲裁的事实、理由和请求。仲裁受理:劳动争议仲裁委员......

提出仲裁申请:员工应向所在地区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书面的仲裁申请书,并按照被申请人数提交副本。申请书中应详细说明申请仲裁的事实、理由和请求。仲裁受理:劳动争议仲裁委员......

拖欠工资立案没有明确的金额门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五十条的规定,雇主必须按月以货币形式足额支付劳动者的工资。如果雇主拖欠工资,劳动者有权向当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

图文精选 普法视频 语音解答
  • 劳动仲裁申请超过一年期限怎么办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尽管劳动仲裁时效为一年,但劳动者在超过时效后仍可寻求法律支持。他们失去了通过仲裁程序胜裁的权利,但仍保留胜诉权,可通过法院提起诉讼解决劳动争议。诉讼程序可使普通劳动权利的诉讼时效延长至两年。

    浏览量:1134 2024-06-21
  • 劳动合同复印件能否用于劳动仲裁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在劳动争议仲裁中,证据需起诉方认可并经实质性审查以确认其效力。原件优先,因其更具法律效力和可信度。若起诉方质疑副本,可能导致其证据力受限。仲裁过程中会严格质证所有证据,只有通过审核并被双方接受的,才可能成为判决依据。主张人应尽量提供原件以增强诉讼力度。

    浏览量:1336 2024-06-21
  • 劳动仲裁的追诉期限是多久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中国劳动法规定,劳动者对劳动权益纠纷的仲裁申诉期限为一年,自权益受损察觉日起算。对仲裁结果不满者,须在十五个工作日内上诉法院。唯独劳动合同履行中因欠薪引发的争议,仲裁时限有特殊规定,不受此限。

    浏览量:1487 2024-06-21
  • 劳动仲裁时效一年过了可以起诉吗

    1713人阅读

    尽管劳动仲裁的法定时效期为一年,自当事人知道或应知道权益受损之日起计算,但超过时效仍可提起诉讼。时效因向对方法人或相关部门寻求救济,或对方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因此,即便时效已过,仍可尝试寻求法律救济。

  • 劳动仲裁时效期一年如何界定

    1141人阅读

    劳动仲裁时效通常为一年,自权益受损之日起算。时效可因主张权益、寻求司法救助或对方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重新计算。因不可抗力或正当理由未能及时申请,时效暂停,待原因消除后恢复。劳动关系存续期间薪酬拖欠争议不受时效限制,但劳动关系终止后,当事人须在一年内提出仲裁申请。

  • 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仲裁怎么判定

    1843人阅读

    劳动仲裁中,若未签劳动合同争议未解,仲裁机构或判用人单位与员工签正式合同并赔偿。按法规,用人单位自用工满一月不满一年未签书面合同,应支付员工两倍工资作为惩罚。若违反规定未签无固定期限合同,从应签之日起也需支付两倍工资作为惩罚。

  • 劳动仲裁过追诉期是哪一条

    1460人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劳动仲裁申请期限为一年,自当事人权益受损之日起计算。如在此期间内未提出申请,将视为放弃仲裁权利。因此,劳动者应及时维护自身权益,避免错过申请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