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18万律师在线解答
首页 > 精选解答 > 工伤认定精选解答 > 广州市工伤鉴定需要什么材料?

广州市工伤鉴定需要什么材料?

时间:2024.02.19 标签: 工伤赔偿 工伤认定 阅读:930人
律师解析:
广州工伤认定申请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1、工伤认定申请表
2、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
3、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工伤认定申请表应当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以及职工伤害程度等基本情况。
法律依据: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八条
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工伤认定申请表
(二)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
(三)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
工伤认定申请表应当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以及职工伤害程度等基本情况。
工伤认定申请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一次性书面告知工伤认定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申请人按照书面告知要求补正材料后,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受理。
版权声明:本平台对图文内容模式享有独家版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

1、员工和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员工在上下班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负次要责任的情况下是可以认定工伤的。2、根据法律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在上下班......

1、交通事故认定为全责不能认定工伤。员工和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只有在上下班途中,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才可以认定为工伤。2、根据法律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形的,应......

1、交通事故认定为全责不能认定工伤。员工和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只有在上下班途中,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才可以认定为工伤。2、根据法律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形的,应......

图文精选 普法视频 语音解答
  • 工伤核实如何核实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探讨工伤核实问题,社会保险行政主管机关有权依据法规和实际审核需求,深入调查核实事故伤害。具体措施包括进入相关单位及事故现场考察,查阅相关资料并询问相关人员,制作调查笔录,记录、录音、录像、复制相关资料,以及采取其他必要调查手段。

    浏览量:1409 2024-05-01
  • 北京市工伤鉴定10级赔偿金怎么办手续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北京市工伤鉴定十级赔偿金的申领流程如下:先申请工伤认定,企业需在事故发生后30日内申请,职工则需在一年内申请。认定后,劳动保障行政部门60日内作出决定。单位不认可工伤时,需承担举证责任。协商赔偿无果,可申请仲裁,仲裁裁决后不再起诉则执行。不满仲裁结果,15日内可向法院起诉。

    浏览量:969 2024-05-01
  • 如果出了工伤,没有证据怎么办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面对缺乏证据的工伤事故,应首先积极搜集相关证明材料,随后向社保部门申请工伤认定。用人单位通常需承担举证责任,若无法证明伤害非工作所致,则需依法向社保部门申请工伤认定。

    浏览量:1353 2024-05-01
李雅丽律师

广东深腾律师事务所

专业律师团队,满足当事人不同需求,为当事人提供优质法律服务。专注,专业,高效利用法律的武器尽可能的保卫当事人的合法利益。

咨询该律师
  • 工伤认定书下来后需要做什么

    1446人阅读

    工伤认定书下达后,首先应向工伤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待遇。若雇主未缴保险,赔偿责任由雇主承担。工伤保险基金可垫付后追偿。 注意核对鉴定结论,有疑问可申请重新鉴定。根据鉴定结果计算赔偿,包括医疗费、停工留薪、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等。

  • 工伤认定了什么时间辞职最好

    1275人阅读

    一旦完成工伤鉴定,您可充分考虑是否继续职业生涯。鉴定结果通常不影响离职决策,但建议先明确结果再决定,便于向雇主索赔。工作期间进行鉴定,您有权获得一次性伤残补助金。辞职时,方可获得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 没有劳动合同工伤认定程序怎样走

    1624人阅读

    您需要向当地劳动行政管理部门提出仲裁,证明与雇主的劳动关系,如工作证、工资记录、工装、税单、暂住证、考勤记录、社保记录、派工单、同事证言、录音录像等。确认后,向社会保障机构申请工伤认定,再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评定伤残等级,最后向雇主和社保机构提出赔偿请求。

  • 工伤认定书下来了下一步该怎么办

    1039人阅读

    工伤认定后,核实结论,如有异议,15天内可申请再鉴定。待伤势稳定后,向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鉴定。按标准估算赔偿,包括医疗费、工资等。不服认定,60日内可申请行政复议或6个月内行政诉讼。如有失职行为或权益受损,可向上级机关复议或法院诉讼。人力资源部门未尽责,可向劳动安全监察投诉或劳动仲裁。具体步骤需遵循当地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