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18万律师在线解答
首页 > 精选解答 > 劳动仲裁精选解答 > 工作后签订劳动合同怎么维权

工作后签订劳动合同怎么维权

时间:2024.05.12 标签: 劳动纠纷 劳动仲裁 阅读:838人
律师解析:
当涉及到劳务合规方面出现纠纷时,作为雇员或工人,您有权选择和雇主进行磋商解决问题,亦可请求工会或其他公正的第三方机构协助参与协谈,以期达成双方满意的和解方案。
要是不愿寻求协商,或协商失败,或者是在达成和解协议以后却无法执行的话,还可以向相关的调解组织提出调解申请。
同样地,如果对调解结果不满,或者调解过程中没有达成任何共识,或者是签署了调解协议但未能如约履行,那么您就有权利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仲裁申请。
对于仲裁裁决结果仍然不满意的情况下,您还有权向当地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三条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依法订立的劳动合同具有约束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履行劳动合同约定的义务。
第十条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第三十六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版权声明:本平台对图文内容模式享有独家版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

提出仲裁申请:员工应向所在地区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书面的仲裁申请书,并按照被申请人数提交副本。申请书中应详细说明申请仲裁的事实、理由和请求。仲裁受理:劳动争议仲裁委员......

提出仲裁申请:员工应向所在地区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书面的仲裁申请书,并按照被申请人数提交副本。申请书中应详细说明申请仲裁的事实、理由和请求。仲裁受理:劳动争议仲裁委员......

拖欠工资立案没有明确的金额门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五十条的规定,雇主必须按月以货币形式足额支付劳动者的工资。如果雇主拖欠工资,劳动者有权向当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

图文精选 普法视频 语音解答
  • 劳动仲裁多长时间出结果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劳动仲裁案件审理期限一般为45个自然日,但涉及重大疑难问题的案件可酌情延长至15个工作日。仲裁期限从受理申请资料开始计算,结束后需及时送达裁决文书。劳动仲裁旨在公正裁决劳动争议,维护双方权益。

    浏览量:1381 2024-05-24
  • 仲裁需要请律师吗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仲裁是否需律师服务取决于个人选择,无强制规定。考虑案件复杂性和难度,若感觉能力不足,建议聘请律师。申请仲裁需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设立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相关文件资料。五个工作日内立案受理,提供举证和答辩期限,开庭审理后下达裁决书。六十日内完成,不服可起诉。

    浏览量:961 2024-05-24
  • 劳动仲裁受理住房公积金纠纷吗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劳动仲裁部门不处理住房公积金纠纷,因为这不属于劳动报酬争议。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住房公积金产生争议时,应由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负责督促用人单位缴纳。这避免了劳动仲裁部门的重复审理。

    浏览量:1256 2024-05-23
法律咨询顾问律师

律图

  • 劳动关系仲裁不予受理怎么办

    1650人阅读

    若义务方在法院宣判后有履行能力却拒绝执行,可能面临拘留甚至罚款。情节严重者,将触犯拒不执行法院判决罪。但如被执行人确实无财产可供执行,则只能延长执行期以查证其财产状况。这意味着,即使裁决已下,执行过程仍需审慎对待各种情况,确保公正与合法。法院在执行时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既维护法律权威,又保障被执行人的合法权益。

  • 劳动仲裁可以异地仲裁吗

    1081人阅读

    劳动仲裁通常应在劳动合同履行地或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进行,不支持跨地区实施。如果双方分别在两地申请仲裁,应由劳动合同履行地的仲裁委员会审理。因此,从公平、公正和效率角度考虑,劳动仲裁一般不跨地区实施。

  • 异地劳动仲裁如何处理

    1644人阅读

    在外地申请劳动仲裁,需向劳动合同履行地或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仲裁申诉书和相关证明文件。仲裁委员会审查后决定是否受理,受理后向被申请人发送仲裁申请书副本。被申请人需在15天内提交答辩书。仲裁庭安排开庭,审理和调解后依法裁决。需注意,外地无法直接申请,且仲裁时效为一年。

  • 劳动仲裁不服上诉到法院可以更改请求吗

    1307人阅读

    行人在无红绿灯路口横穿公路发生碰撞事故,责任认定基于以下情况:1)若行人无过失,机动车负全责;2)行人有过失证据充分,机动车责任减轻;3)若机动车无过错且行人负全责,机动车承担不足10%的赔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