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18万律师在线解答
首页 > 精选解答 > 工资福利精选解答 > 单位辞退无固定期员工怎么补偿

单位辞退无固定期员工怎么补偿

时间:2024.02.21 标签: 劳动纠纷 工资福利 阅读:971人
律师解析:
1、参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2、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法律依据:
《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七条: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版权声明:本平台对图文内容模式享有独家版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

公司因为经营问题而不需要太多的劳动者时候,就会着手开展裁员,最大化的为公司开源节流、缩减劳动力成本。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

首先要证明你们之间存在劳动关系及拖欠工资的数额,证据包括:劳动合同、工资发放证明等。有了足够的证据后可以先和老板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可以到劳动监察大队举报或申请劳动仲裁。如......

具体如下:1、员工试用期辞职工资一般根据当月的实际出勤天数、当月工资、以及当月因出勤天数进行计算;2、试用期工资一般按照出勤天数计算,不得低于正式员工工资的百分之八十;3......

图文精选 普法视频 语音解答
  • 停薪留职五险一金由谁来缴纳

    钟玉琳律师

    停薪留职五险一金由单位和劳动者协商谁来缴纳。停薪留职是指为了使特定职工有期限离岗停薪并保留职工身份,而由用人单位与该职工依法签订的,约定停薪留职期间双方相互权利和义务的合同,协议有效期一般不超过二年。

    播放量:1397 2022-06-15
  • 关于未婚生育有产假工资吗

    胡静律师

    有的。可以拿着孕检证明等等的有效材料跟公司申请。女职工产假期间的生育津贴,对已经参加生育保险的,按照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标准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对未参加生育保险的,按照女职工产假前工资的标准由用人单位支付。

    播放量:1392 2022-06-07
  • 招用童工要会受到哪些处罚

    钟玉琳律师

    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工作属于招用童工;招用单位构成非法用工,将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给予处罚,并应当责令用人单位限期将童工送回原居住地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如果逾期将被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罚款,并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其营业执照或者由民政部门撤销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

    播放量:1457 2022-06-07
重庆万诚(西安)律师事务所律师

重庆万诚(西安)律师事务所

重庆万诚(西安)律师事务所位于西安市著名的钟楼商圈5A写字楼,紧邻地铁2号线钟楼地铁口,是重庆万诚为更好的服务于西北地区客户而设立。 重庆万诚自成立开始,即以“成为一家被社会各界广泛认同的法律服务机构”为愿景目标,将“以合法的方式,是客户权益最大化,推动法治进步”作为我们的使命担当,历经12年发展,建立了一支专业律师团队,受到了社会各界好评。

立即咨询
  • 农民工工资没有劳动合同拖欠不给怎么办

    1156人阅读

    农民工若因未签劳动合同导致工资被拖欠,应先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投诉,要求依法介入并限期支付工资。如无效,可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或直接向法院申请支付令。若争议仍未解决,农民工有权向法院提起诉讼,维护自身权益。

  • 有限公司破产无力偿还员工工资怎么办

    1228人阅读

    有限责任公司破产后,若无力偿付员工薪酬,应依法向法院申请破产。法院宣告破产后,公司需以全部资产支付员工工资和补偿金。补偿金根据员工服务年限确定,年限越长,补偿金越高。员工应关注公司财务状况,及时维权。同时,政府和社会也需提供支持和帮助,保障员工权益。

  • 拖欠工资怎么起诉

    1622人阅读

    针对拖欠工资问题,劳动者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在诉讼过程中,需要准备并提交书面的起诉状及相关证据材料。法院一旦受理并确认诉求,便会依据法律程序公正审理,全力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提起诉讼前,建议劳动者先与雇主沟通协商,若无法达成一致,再考虑采取法律手段。

  • 公司快倒闭了一直欠工资怎么办

    1936人阅读

    公司破产后仍拖欠薪资,员工可采取多种法律途径维权。首先尝试与雇主协商,同时寻求工会或第三方机构的协助。如协商无果,可向企业内部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或基层调解组织提出调解。若调解无效,可申请劳动仲裁。还有其他维权方式可选,员工应依法维权,确保权益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