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18万律师在线解答
首页 > 精选解答 > 劳动仲裁精选解答 > 劳动仲裁赢了一审输了上诉条件

劳动仲裁赢了一审输了上诉条件

时间:2024.03.04 标签: 劳动纠纷 劳动仲裁 阅读:848人
律师解析:
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劳动者对法院一审判决结果不服的,都可以向上一级有民法院提起上诉,上诉人要向法院提交上诉状。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四条规定,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裁定的,有权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法律依据:
《劳动合同法》第七十九条
发生劳动争议后,当事人应当先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版权声明:本平台对图文内容模式享有独家版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

申请劳动仲裁,要求单位赔偿双倍的经济补偿金。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

老板不按时支付工资,可以投诉到劳动局监察大队,由监察大队进行协调,如果协调不成再申请劳动仲裁。若仲裁决定下达后,双方任一方不同意都可以起诉到法院,或者用人单位拒不执行仲裁......

​发生劳动争议,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也可以请工会或者第三方共同与用人单位协商,也可以调解。调解劳动争议调解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的调解:(一)劳动争议发生后的调解;(二......

图文精选 普法视频 语音解答
  • 劳动仲裁怎么赔偿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劳动仲裁赔偿通常涉及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应按现行经济补偿标准的两倍支付赔偿。如用人单位存在其他违法行为,需按相关法规或劳动者实际损失程度进行赔偿。具体情况需由劳动仲裁委员会根据事实裁定。

    浏览量:1150 2024-05-01
  • 劳动仲裁中录音证据采用的规定有哪些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在劳动仲裁诉讼中,录音证据是受到法律法规认可的。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录音资料作为视听资料,若未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且不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便可作为有效证据。这意味着,只要录音合法且未侵犯他人权益,它便可以在仲裁庭或法庭上作为证据使用。

    浏览量:1294 2024-05-01
  • 工厂倒闭没钱给工人发工资了怎么办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因工厂停业,无法支付工人工资。建议先与工厂协商,无果后可向法院申请支付令或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诉,要求支付经济补偿金。对仲裁结果不满,需在15日内向法院提起诉讼。

    浏览量:877 2024-05-01
刘双律师

四川国柱律师事务所

刘双,专职律师,2018年担任温江区某社区法律顾问被司法局评为先进个人;2021年荣获成都市司法局成都市法律援助先进个人称号;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担任成都市某区人民法院特邀调解员。执业期间主持调解和代理大量的民商事法律诉讼案件及非诉案件,包括建工合同纠纷、债权债务纠纷、股权纠纷、企业法律顾问等。刘律师为各单位提供专题法律知识培训。 刘双律师始终秉承:案件有难易之分,但绝无大小之分。对于每一-件案件,以责任心、专业水平和热情,尽全力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咨询该律师
  • 劳动仲裁裁决不服可以申请起诉吗

    1666人阅读

    如对劳动仲裁裁决有异议,可依法向法院提起诉讼。但案件需符合特定条件,如劳动合同纠纷、实质性劳务关系纠纷或退休社保金问题。起诉时需提交起诉状和仲裁裁决书。在出现仲裁协议无效、裁断事项超出约定、仲裁程序违法等情形时,可申请撤销仲裁裁决。

  • 劳动仲裁申请人不出庭可以起诉吗

    1961人阅读

    公司若未出席劳动仲裁,处理方式为:申请人无故缺席视为撤销申请;上诉人若无合理解释缺席,仲裁庭可视为取消应诉资格;被上诉人若未出席,仲裁庭可缺席判决。但需注意,未到庭不代表放弃最终裁定结果的履行责任。

  • 公司未签合同两年过了仲裁时效了吗

    1998人阅读

    公司在未与员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运营两年,关于仲裁时效的问题需根据具体情况分析。一般而言,劳动争议的仲裁时效为一年,但双倍工资中的一倍视为正常劳动报酬,不受时效限制;另一倍作为惩罚性赔偿,时效从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计算。若劳动关系未终止,员工可随时主张权利。

  • 过了劳动仲裁时效还能胜诉吗

    1865人阅读

    即使逾越劳动仲裁时效,仍有可能胜诉。虽然仲裁委员会可能因超时不再受理,但劳动者仍享有法律上的胜诉权。对于不予受理的情况,劳动者可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会依法处理。因此,即便超过时效,劳动者仍有途径维护自身权益,应积极寻求法律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