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18万律师在线解答
首页 > 精选解答 > 工资福利精选解答 > 没签劳动合同被无故辞退怎么赔偿?

没签劳动合同被无故辞退怎么赔偿?

时间:2024.02.21 标签: 劳动纠纷 工资福利 阅读:903人
律师解析:
首先,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应支付劳动者双倍工资;其次,用人单位应支付经济补偿金。用人单位用工满一个月未签合同的,应当从用工满一个月的次日起向劳动者支付二倍工资,不满一年的被辞退的,支付到辞退前一日止;满一年被辞退的,支付到满一年的前一日止共11个月。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一)劳动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二)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向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三)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四)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一条第一款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五)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情形外,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第一项规定终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六)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第四项、第五项规定终止劳动合同的;(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版权声明:本平台对图文内容模式享有独家版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

国家规定的产假是98天。1、广东产假多少天,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子女的夫妻,女方享受八十日的奖励假,男方享受十五日的陪产假。在规定假期内照发工资,不影响福利待遇和全勤评......

公积金不能一次性全部提取完,每个地方的政策不一样,具体能提取多少可以咨询下当地的公积金管理中心。职工购买、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且未使用住房贷款的,职工每年可以提取一次......

被炒工龄有一年多赔偿的工资:如果是合法解除劳动合同,则是经济补偿金,工作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的月平均工资,不满一年超过过六个月的按照一年计算,未超过六个月按半个月计算。......

图文精选 普法视频 语音解答
  • 停薪留职五险一金由谁来缴纳

    钟玉琳律师

    停薪留职五险一金由单位和劳动者协商谁来缴纳。停薪留职是指为了使特定职工有期限离岗停薪并保留职工身份,而由用人单位与该职工依法签订的,约定停薪留职期间双方相互权利和义务的合同,协议有效期一般不超过二年。

    播放量:1397 2022-06-15
  • 关于未婚生育有产假工资吗

    胡静律师

    有的。可以拿着孕检证明等等的有效材料跟公司申请。女职工产假期间的生育津贴,对已经参加生育保险的,按照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标准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对未参加生育保险的,按照女职工产假前工资的标准由用人单位支付。

    播放量:1392 2022-06-07
  • 招用童工要会受到哪些处罚

    钟玉琳律师

    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工作属于招用童工;招用单位构成非法用工,将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给予处罚,并应当责令用人单位限期将童工送回原居住地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如果逾期将被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罚款,并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其营业执照或者由民政部门撤销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

    播放量:1457 2022-06-07
谭飞律师

重庆坚锋律师事务所

谭飞律师,执业于重庆坚锋律师事务所,现独立执业,擅长处理合同纠纷,婚姻家事,劳动工伤,人身损害等案件,有丰富的办案经验,善于结合案例分析案件,从不同角度寻求突破点,获得当事人的一致好评;本着为当事人提供最专业的法律服务,尽可能的为当事人争取合法的权益。

咨询该律师
  • 老板不发工资怎么赔付

    1753人阅读

    员工遇雇主拖欠薪资,可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要求雇主支付。如雇主未按时支付,可能被责令支付50至100%的赔偿金。劳动保障行政机关会责令雇主支付工资、差额或经济补偿;若仍不支付,将责令支付50%至1倍的赔偿金。

  • 不定时工作制加班有加班费吗

    1884人阅读

    不定时工作制下的劳动者不享受加班补偿。标准工时制下的劳动者在法定节假日、休息日或普通工作日加班,分别按基本工资的300%、200%和150%计算加班费。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下的劳动者工作时间超出法定标准时,也需支付加班费。

  • 公司破产员工工资如何结算

    1751人阅读

    企业破产时,需优先清偿破产程序支出和共同利益负债,再向员工结算工资。支付经济补偿金按员工实际工作年限计算,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补偿金,超过六个月不足一年按一年计算,未满六个月支付半个月工资补偿金。

  • 老板不给员工发工资怎么维权

    1975人阅读

    当雇主未能及时发放薪资时,员工有权通过以下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向当地人民法院发起支付令申请;向劳动行政管理部门进行投诉反映;或直接向具有相应管辖权限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请求。若对于仲裁结果存有异议,则可依照法律程序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