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18万律师在线解答
首页 > 精选解答 > 刑事犯罪辩护精选解答 > 寻滋挑衅罪刑事最严重如何判

寻滋挑衅罪刑事最严重如何判

时间:2024.04.12 标签: 刑事辩护 刑事犯罪辩护 阅读:1434人
律师解析:
我国法律没有寻滋挑衅罪,只有寻衅滋事罪,寻衅滋事罪刑事最严重的判刑为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寻衅滋事罪,是指肆意挑衅,随意殴打、骚扰他人或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或者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
一、寻衅滋事罪的量刑标准为:
1、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1)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
(2)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
(3)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
(4)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
2、纠集他人多次实施前款行为,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
二、寻衅滋事罪的情节认定标准为:
1、随意殴打他人,破坏社会秩序,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节恶劣”:
(1)致一人以上轻伤或者二人以上轻微伤的;
(2)引起他人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的;
(3)多次随意殴打他人的;
(4)持凶器随意殴打他人的;
(5)随意殴打精神病人、残疾人、流浪乞讨人员、老年人、孕妇、未成年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
(6)在公共场所随意殴打他人,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
(7)其他情节恶劣的情形。
2、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破坏社会秩序,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的“情节恶劣”:
(1)多次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
(2)持凶器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的;
(3)追逐、拦截、辱骂、恐吓精神病人、残疾人、流浪乞讨人员、老年人、孕妇、未成年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
(4)引起他人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的;
(5)严重影响他人的工作、生活、生产、经营的;
(6)其他情节恶劣的情形。
3、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破坏社会秩序,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的“情节严重”:
(1)强拿硬要公私财物价值一千元以上,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价值二千元以上的;
(2)多次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
(3)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精神病人、残疾人、流浪乞讨人员、老年人、孕妇、未成年人的财物,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
(4)引起他人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的;
(5)严重影响他人的工作、生活、生产、经营的;
(6)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三、寻衅滋事罪的构成要件:
1、客观要件:
客观方面体现为无事生非,起哄捣乱,无理取闹,殴打伤害无辜,肆意挑衅,横行霸道,破坏公共秩序的行为。
2、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秩序。
所谓公共秩序包括公共场所秩序和生活中人们应当遵守的共同准则。寻衅滋事犯罪多发生在公共场所(也有一些发生在偏僻隐蔽的地方),常常给公民的人身、人格或公私财产造成损害,但是寻衅滋事罪一般侵犯的并不是特定的人身、人格或公私财产,而主要是指向公共秩序。
3、主体要件:
寻衅滋事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凡已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成为本罪的主体。行为人只要实施了寻衅滋事的行为,此罪名既可由单个人实施,也可由结伙聚众形式出现。
4、主观要件:
寻衅滋事罪的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破坏社会秩序的危害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
行为人的犯罪动机是为了满足耍威风、取乐等不正常的精神刺激或其他不健康的心理需要。在寻衅滋事活动中的行凶伤人、抢夺财物、毁坏公物、侮辱人格等,同伤害罪、抢夺罪、毁坏财物罪等,在客观上几乎没有任何区别,要分清寻衅滋事与上述犯罪,关键看主观动机。
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一)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
(二)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
(三)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
(四)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
纠集他人多次实施前款行为,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
版权声明:本平台对图文内容模式享有独家版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

盗窃罪的量刑标准一般按照《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实行。盗窃罪一般指的是犯罪人以非法占有为前提,盗窃公有或者私有财产金额较大或者多次进行盗窃、入户实施盗窃、携带凶器实施......

只要实施了盗窃的行为就已经构成犯罪,是违法的行为。未遂分为不能犯未遂和能犯未遂,这个区别在于主观意识的不同;如果属于能犯未遂,虽然没偷到,但所有犯罪行为已经实施,因主观之......

赌资达到以下标准的会被认定为赌博罪:1、组织3人以上赌博,抽头渔利数额累计达到5000元以上的;2、组织3人以上赌博,赌资数额累计达到5万元以上的;3、组织3人以上赌博,......

图文精选 普法视频 语音解答
  • 盗窃金额达到多少算刑事案件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解释》规定:盗窃金额1000-3000元为数额较大,3万-10万为数额巨大,30万-50万为数额特别巨大。实际执行中,发达地区如上海、北京可能有不同标准。盗窃罪按金额分级:数额较大(3年以下)、数额巨大(10年以下)和数额特别巨大(无期徒刑),金额多少直接影响判决。

    浏览量:952 2024-06-07
  • 盗窃七千元应如何判刑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我国刑法规定,盗窃价值超7000元的行为构成盗窃罪(金额较大),量刑可处三年以下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处罚金。盗窃公私财产根据不同金额区间(1000-3000元、3万-10万、30万-50万)被划分为“数额较大”至“数额特别巨大”三档。犯罪要素包括:侵犯公私财产所有权,主体为具备责任能力的任何人,主观上需有非法占有的故意,客观上实施盗窃行为。家庭内部盗窃一般不作为犯罪论处。

    浏览量:1484 2024-06-07
  • 盗窃树木的金额达到多少会被判刑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中国法律对盗窃罪有明确规定:不论金额(一千至五千以上分档),多次、入户、带凶器或扒窃等恶劣行为均可独立构成犯罪。数额较大(一千至三千元)可判三年以下徒刑并罚金;数额巨大(三千至十万以上)则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徒刑加罚金;数额特别巨大(五十万以上)可能导致十年以上重刑,甚至无期徒刑和财产没收。

    浏览量:835 2024-06-07
  • 如何区分变造货币和伪造货币

    胡静律师

    (1)客观行为不同,伪造货币即仿照真币的色彩、图案、形状、原料等制造假币,其中不包含有真币的成分;变造货币即通过挖补、揭层、涂改、拼凑等方式对真币进行加工处理,使其面额增大或张数增加。(2)构成犯罪的要求不同。伪造货币刑法没有规定数额较大才构成;变造货币则以数额较大为构成要件。

    播放量:1454 2023-06-06
  • 聚众斗殴与聚众扰乱社会有什么不同

    杨雷兵律师

    1、犯罪动机不同。聚众斗殴罪大多是为了争霸一方、私仇宿怨等流氓动机而破坏公共秩序;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则多是为了实现个人某种不合理的要求,如分房、调工作等而破坏公共秩序。2、情节要求不同。3、二者犯罪方法不同。

    播放量:1491 2022-06-15
  • 检察院受理行贿罪吗

    杨少宁律师

    检察院受理行贿罪,属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范围,对于不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国有公司、企业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贿赂也属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范围。

    播放量:1261 2022-06-15
尹艳华律师

山东一衡律师事务所

合伙人律师,具有法学和城市规化专业的双专业背景,从事律师行业十三年,独立执业十二年。执业过程中,将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大量的实践相结合,办理了大量的刑事案件,并有多起免予起诉、减轻判决等,并担任多家公司的法律顾问,并在婚姻家事、公司股权等专业性较强的法律领域取得卓有成效的案件代理结果。不改初心、奋勇奔跑,您的权益是我孜孜不倦的努力!

咨询该律师
  • 公安系统查不到案底还会有案底吗

    1691人阅读

    拥有案底的公民,其犯罪记录无法在公安机关内部消除或修改。案底是对个人过去违法和犯罪行为的记录,也称为犯罪人员犯罪记录制度。根据我国法律规定,犯罪者的档案资料将永久保存在公安部门,无法撤销或删除。

  • 紧急避险刑法规定是什么

    1889人阅读

    当发生工伤事故时,应首先确保受伤员工得到及时全面的医疗救治,并随后向相关部门申请工伤认证。若认证结果与实际不符,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伤情稳定后,如造成伤残影响劳动力,需向地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交申请进行详细鉴定。最后,依据鉴定结论向责任方索赔,保障员工合法权益。

  • 个人集资违法吗

    1390人阅读

    非法集资,无论规模大小或主体身份,均属违法行为。若涉及巨额资金并对社会造成深远危害,更将触犯刑事法规。我们应坚决抵制,避免自身和他人遭受无法挽回的损失。非法集资指未经批准,违反法规,向公众筹集资金的行为,是个人或组织的违法行为。

  • 父母犯罪子女能开无犯罪记录吗

    1955人阅读

    父母犯罪记录可能影响子女无犯罪记录申请。虽然未成年人本身无违法记录可向派出所申请无犯罪记录证明,但若其父母有犯罪记录且与个人信用记录挂钩,可能对其信誉履历造成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