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辩护 > 取保候审 > 交通肇事逃逸人申请取保候审的条件是哪些

交通肇事逃逸人申请取保候审的条件是哪些

跳过文章,直接获取专业解读?
来源:律图小编整理 · 2024.02.23 · 1592人看过
导读: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无论我们是在购物、出行、学习还是工作中,都是离不开法律知识的,我们应该要学会运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如果您的生活正面临着与交通肇事逃逸人申请取保候审的条件是哪些相关的问题而无法解决的话,那么可以从本文内容中来寻找答案。
交通肇事逃逸人申请取保候审的条件是哪些

一、交通肇事逃逸人申请取保候审的条件是哪些?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二、交通肇事罪的判刑标准是怎么规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一百三十三条【交通肇事罪】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三、肇事逃逸的认定标准是哪些?

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

2、交通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没有事故责任,驾车驶离事故现场的;

3、交通事故当事人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的;

4、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的;

5、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给伤者或家属留下假姓名、假地址、假联系方式后离开医院的;

6、交通事故当事人接受调查期间逃匿的;

7、交通事故当事人离开现场且不承认曾发生交通事故,但有证据证明应知道发生交通事故的;

8、经协商未能达成一致或未经协商给付赔偿费用明显不足,交通事故当事人未留下本人真实信息,有证据证明其强行离开现场的。

在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情况下,对肇事逃逸的嫌疑人可以依法采取强制措施,至于是否可以申请取保候审,这就要根据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具体情况分析了,如果犯罪嫌疑人没有良好的认罪态度,而且造成的后果特别严重的话,公安机关也可能不同意取保候审。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面临很多法律问题,所以应该了解一些法律方面的知识,以免在遇到法律问题时无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相信上面文章的内容已经对交通肇事逃逸人申请取保候审的条件是哪些的问题作出了解答,如果您还有其他相关疑问的话,可以查看本站的其他普法内容,或者也可以咨询律师为您解答。

网站地图

更多#取保候审相关

  • 肇事逃逸的终生不得再申请驾驶证。《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零一条: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2024-02-22 1327次阅读
  • 2023.03.08 5783次阅读
  • 肇事逃逸多长时间不得申请驾驶证:发生交通事故后机动车驾驶人肇事逃逸,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肇事逃逸,不构成犯罪的,不会吊销驾驶证,会扣分。机动车驾驶人造成致人轻伤以上或者死亡的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一次记12分;机动车驾驶人造成致人轻微伤或者财产损失的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一次记6分。
    2024-02-25 1067次阅读
  • 2022.03.28 4679次阅读
  • 肇事逃逸构成犯罪的量刑标准有两种情形:1、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2、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行为人在逃逸时必须明知自己的行为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发生,这是行为人的主观认知因素。
    2024-02-28 963次阅读
  • 2022.04.06 1459次阅读
  • 依据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自检验报告、鉴定意见确定之日起五日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通知当事人领取扣留的事故车辆。自检验报告、鉴定意见确定之日起五日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通知当事人领取扣留的事故车辆。
    2024-02-26 839次阅读
  • 2022.03.28 5231次阅读
  • 肇事逃逸者一旦被追捕归案,将面临拘留。若未构成犯罪,通常行政拘留不超过15天;若构成交通肇事罪,拘留最长可达37天。肇事逃逸指交通事故后逃离现场,逃避法律责任。被抓后,未违法者可能受行政拘留后恢复正常生活;若造成违法犯罪事实,将被刑事拘留,并由检察机关启动诉讼程序,追究法律责任。
    2024-03-17 867次阅读
  • 2023.03.06 4341次阅读
加载更多
更多

取保候审最新文章

遇到取保候审问题?
律图专业律师 处理更可靠
快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