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辩护 > 刑事诉讼 > 刑事诉讼法无罪推定的原则是怎样的

刑事诉讼法无罪推定的原则是怎样的

跳过文章,直接获取专业解读?
来源:律图小编整理 · 2024.03.02 · 10019人看过
导读:在一起案件进行审判时,是整个案件的关键时刻。最高人民法院对相关案件的审判结果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刑事诉讼法无罪推定时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原则进行推定。那么,刑事诉讼法无罪推定的原则包括哪些呢?求原则包括不得强迫、举证分配以及疑罪从无三种原则。

刑事诉讼法无罪推定的原则是怎样的

在一起案件进行审判时,是整个案件的关键时刻。最高人民法院对相关案件的审判结果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刑事诉讼法无罪推定时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原则进行推定。那么,刑事诉讼法无罪推定的原则包括哪些呢?求原则包括不得强迫、举证分配以及疑罪从无三种原则。

“任何人在未被法庭最终确定为有罪之前,应当被假定为无罪”,这是无罪推定原则的核心精神。在发现客观真实与人权保障的价值之中,无罪推定原则优先选择了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免受无端的刑事追究。它不再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视为诉讼客体,而是把其作为诉讼主体,更加强调主体在诉讼中享有的广泛诉权与程序性保障和救济。联合国人权事务委员会对无罪推定的解释是:(1)控方承担举证责任;(2)证明标准为排除合理怀疑;(3)疑案应作出有利于被控告人的结论;(4)被控告人享有一系列体现无罪推定精神的诉讼权利;(5)公共机构不能预断案件结果。

“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这既是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总则第12 条的规定,也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对于无罪推定原则的法律表述。根据这一原则性规定,只要法院没有依法作出对于被告人的有罪判决,被告人便处于无罪公民的地位,享有一个无罪公民的全部诉讼权利,这是国家对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再次重申。新刑诉法中无罪推定原则的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不得强迫自证其罪规则

不得强迫自证其罪是一项国际通行的法治原则,不仅被法治国家的国内法确认,而且被一系列国际法文件认可,成为最低限度的国际刑事司法准则。新《刑事诉讼法》第50 条正式作出了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的法律规定。《刑事诉讼法》第46条也确立了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的规则。新《刑事诉讼法》更是完善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打破了固有的只排除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等言词证据的范围,规定了实物证据的附条件排除,即收集的物证、书证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的,收集机关负有补正或解释的义务,如不能补正或作出合理解释,该证据就应当予以排除。与此同时,新《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法院、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排除非法证据的义务,以及法庭审理过程中对非法证据排除的调查程序,这些规定鲜明地体现了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

二、举证责任的分配规则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相对于控诉机关处于弱势的诉讼地位,这是因为控诉机关的背后是强大的国家公权力。因此,从诉讼平等与公平正义的理念出发,只能由控诉机关来证明被告人是有罪的,且这种证明一定要满足较高的证明条件,即排除一切的合理怀疑,控诉机关绝对不能通过推定来降低证据的标准。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责任分配规则,人民检察院作为国家公诉机关,承担着控诉的职能,理应承担公诉案件的证明责任。

新《刑事诉讼法》正式确立了刑事案件中举证责任的分配规则,并区分了公诉案件与自诉案件,即“公诉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举证责任由检察院承担,自诉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举证责任由自诉人承担。”

与此同时,第113条要求公安机关在立案之后,应当全面地收集和调取证据材料,这些证据材料既包括证明犯罪嫌疑人有罪或罪重的材料,也包括证明其无罪或罪轻的材料。新《刑事诉讼法》也明确了证据确实、充分的基本内涵,规定人民检察院在审查起诉阶段必须清楚地查明犯罪事实和犯罪情节,确实充分地收集证据,正确地认定犯罪性质和涉及的罪名。类似这样的规定还有很多,这些规定无一例外地表明在我国的刑事诉讼当中,被告人作为诉讼的主体,并不承担证明其有罪的证明责任。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不承担证明责任,并不意味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不能进行举证活动。司法实践中,被告人为了证明自己无罪或者罪轻,往往会自行举证或通过其辩护人来举证。这里的举证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基于其固有的辩护权而进行的诉讼行为,并非基于证明责任或举证义务而进行的行为。因此,从本质上讲,被告人进行举证实际上是在行使自己的诉讼权利,并非履行自己的诉讼义务。强调被告人不承担证明责任,就是要求在实践中不能根据被告人没有举证就认定其为有罪。

三、疑罪从无规则

“疑罪”,即证明被告人有罪的证据存有疑问或不足以证明其有罪,司法机关在此种情形之下即身处一个两难的境地,它既不能证明被告人有罪也不能证明被告人无罪。关于疑罪从无的概念,可以做这样的理解:当控诉方提出的证据不足以达到认定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有罪的证明标准时,法院就应作出无罪的处理。司法机关对疑案的处理应当遵循“疑罪从无”原则,即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宣告。

新《刑事诉讼法》第171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在审查起诉阶段的补充侦查应当以两次为限。如果一个案件已经经过二次补充侦查,检察院认为证据依然不足的,就应当做出不起诉的决定,即我们常说的存疑不起诉。在法庭审理中也有类似的规定,当法院认定案件事实所依据的证据不能达到确实、充分的标准,法院就应当作出无罪的宣告。作为证据采信的重要法则之一,“疑罪从无”一方面强调举证责任的合理分配,一方面要求司法实践中应当遵循和贯彻人权保障的思想,即司法裁判者的心灵天平永远要倾向于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利益的一面。当罪轻与罪重不能确定时,应定轻罪;当有罪与无罪不能确定时,则应判定为无罪。

综上所述,刑事诉讼法无罪推定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同时法院进行审判时应当准确、真实、公平公正公开进行。保证整个诉讼过程的顺利进行。为了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收到保护,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应当遵循严谨专业和权威性。更多相关内容关注律图

网站地图
延伸阅读:

更多#刑事诉讼相关

加载更多
遇到刑事诉讼问题?
律图专业律师 处理更可靠
快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