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辩护 > 取保候审 > 取保一年了没动静怎么处理

取保一年了没动静怎么处理

跳过文章,直接获取专业解读?
来源:律图小编整理 · 2025.02.16 · 1949人看过
导读:取保候审期限最长十二个月。若取保一年仍无动静,一是可主动联系执行机关(如公安机关)询问案件进展,可能因特殊情况致处理延迟;二是若执行机关无正当理由超法定时限未解除相关措施,当事人有权要求解除,法律规定此时应及时解除并通知被取保、监视居住的人和有关单位。
取保一年了没动静怎么处理

一、取保一年了没动静怎么处理

取保候审的期限最长为十二个月。若取保已一年却仍无动静,有如下处理办法:

其一,可主动与执行取保候审的机关(如公安机关)取得联系,打听案件的进展状况。或许是案件有特殊情况致使处理延迟。

其二,倘若执行机关无正当理由超过法定时限仍未解除取保候审等相关措施,你具备要求解除该措施的权利。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在此情形下应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后,需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人和有关单位。

二、取保一年未处理会有什么法律后果

取保候审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如果取保一年后仍未处理,存在以下几种情况及后果:

从法律程序角度,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应在期限届满前作出解除取保候审或变更强制措施的决定。若超期未处理,属于程序违法。被取保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者辩护人有权要求解除取保候审。

从案件实体角度,若最终查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构成犯罪,应及时解除取保候审,恢复其自由身,且对被错误限制人身自由的期间,有可能申请国家赔偿;若构成犯罪,后续司法机关会继续推进案件侦查、审查起诉、审判流程,最终依据法律和证据作出裁判,决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需承担刑事责任及承担何种刑罚

三、取保一年无消息会被直接解除取保

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

如果取保已达一年且毫无消息,按照法律程序,办案机关应当作出解除取保候审的决定。一般来说,会出具《解除取保候审决定书》,通知执行机关,执行机关会通知被取保候审人。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案件就此终结。解除取保候审,不代表被取保人无罪或不再被追究责任。案件仍可能处于侦查、审查起诉或审判等不同阶段,只是变更了强制措施。若后续有新证据或事实表明需要重新采取措施,仍可能再次对被取保人采取相关刑事措施。你可主动联系办案机关,询问具体情况及案件进展。

当遇到取保一年了没动静的情况,我们要知道这背后存在多种可能走向。首先,取保候审期限最长为十二个月,期满后相关司法机关应及时解除取保候审。没动静的话,有可能是案件侦查、审查起诉或审判进程较为缓慢。同时,也可能存在司法机关疏漏的情况。此外,若最终解除取保候审,还有可能面临退还保证金等后续事项。要是你对取保一年没动静该如何推进处理,或者解除取保后的程序、保证金退还等问题存在疑惑,别再纠结,赶紧点击网页底部的“立即咨询”按钮,专业法律人士将为你详细解答。

网站地图

刑事辩护专业问答普法

全部

更多#取保候审相关

  • 439次阅读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若期限届满而未解除,可能因案件复杂仍在侦查、起诉或审判阶段,或存在不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一旦取保候审期限结束,应及时通知当事人及机构。如保释期已过多年无进展,需查明案件详情和阶段,考虑采取措施请求解除保释。
    2024-09-02 1033次阅读
  • 2024.09.09 1647次阅读
  • 1360次阅读
  • 取保候审最长12个月,超两年无进展应解除限制措施。法院、检察院或公安机关需关注并重视,及时释放并解除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或根据情况变更措施。嫌疑人、被告人及其亲属或代理人有权申请解除限制,相关机关应依法审理,符合条件应立即解除。这旨在保护各方权益,维护社会公正。
    2024-07-10 1045次阅读
  • 2024.09.23 1834次阅读
  • 354次阅读
  • 取保候审最长时限就是十二个月,如果已经过了两年多,那犯罪嫌疑人完全可以要求解除对他的限制措施。按照规矩,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被限制措施时间到期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该放人、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或者改变一下强制措施。同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他们的家人或者律师,在限制措施时间到期的时候,也有权利要求解除。法院、检察院或公安机关得按照法律审查这个要求,符合条件的就得解除限制。
    2024-10-18 1388次阅读
  • 2024.09.24 1574次阅读
  • 2次阅读
加载更多
更多

取保候审最新文章

遇到取保候审问题?
律图专业律师 处理更可靠
快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