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知识 > 合同事务 > 合同效力 > 合同法关于合同欺诈的赔偿标准是怎么规定的

合同法关于合同欺诈的赔偿标准是怎么规定的

跳过文章,直接获取专业解读?
来源:律图小编整理 · 2024.02.28 · 6335人看过
导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没有明确规定合同欺诈的赔偿标准,只规定了以欺诈方法签的合同是无效合同,赔偿标准的话,这得结合给对方造成的实际损失计算,此外还应该向受害者支付精神损害赔偿金。如果是合同诈骗,是要承担刑事责任的。
合同法关于合同欺诈的赔偿标准是怎么规定的

一、合同法关于合同欺诈的赔偿标准是怎么规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没有统一规定合同欺诈的赔偿标准,合同欺诈的赔偿标准是根据造成的实际损失计算的,合同欺诈行为的侵权民事责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返还财产,可以由受害人主张,以有利于受害人为原则,决定是否返还,实现减少受害人“财产的损失和浪费”的目标。

(2)对由于欺诈行为使受害人对预期不利的规避决策失误致使规避没有实现,或因欺诈而决策失误致使预期利益无法实现或不能全部实现的,应当赔偿损失。

(3)对受害人的精神损害应适当损偿。按照民事协商原则和调解原则,这种责任制度将使受害人的权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同时体现了法律的威严。

二、合同欺诈和合同诈骗的区别有哪些?

1、主观目的不同。

民事欺诈是为了用于经营,借以创造履行能力而为欺诈行为以诱使对方陷入认识错误并与其订立合同,不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只希望通过实施欺诈行为获取对方的一定经济利益,而合同诈骗罪是以签订经济合同为名,达到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2、欺诈的内容与手段不同。

民事欺诈有民事内容的存在,即欺诈方通过商品交换,完成工作或提供劳务等经济劳动取得一定的经济利益。而合同诈骗罪根本不准备履行合同,或根本没有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或担保。合同的民事欺诈一般无需假冒身份,而是以合同条款或内容为主,如隐瞒有瑕疵的合同标的物,或对合同标的物质量作虚假的说明和介绍等;而合同诈骗罪的行为人是为了达到利用合同骗取财物的目的,总是千方百计地冒充合法身份,如利用虚假的姓名、身份证明、授权委托书等骗取受欺诈方的信任。

3、欺诈财物的数额不同。

4、欺诈侵犯的客体不同。

民事欺诈的客体是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如欺诈方骗来的合同定金、预付款等,都是合同之债的表现物;而合同诈骗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作为犯罪对象的公私财物始终是物权的体现者。

5、欺诈的法律后果不同。

民事欺诈是无效的民事行为,当事人可使之无效。若当事人之间发生争议,引起诉讼,则由民事欺诈方对其欺诈行为的后果承担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而合同诈骗罪是严重触犯刑律,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行为人对合同诈骗罪的法律后果要负担双重的法律责任,不但要负刑事责任,若给对方造成损失,还要负担民事责任。

6、欺诈适用法律不同。

合同欺诈的赔偿标准以及合同违约金标准都得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如果不单纯是一般的民事欺诈,对方的目的就是为了骗自己的钱,那应该抓紧时间到公安机关报案,因为对方的行为涉嫌构成犯罪。

网站地图
律图网温馨提示:
《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婚姻法、收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民法总则、侵权责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同时废止。如果您涉及《民法典》规定的问题#点击这儿#进行查看!若需帮助可#咨询律图网律师#
延伸阅读:

更多#合同效力相关

  • 404次阅读
  • 属于欺诈合同的情形:一、行为人存在欺诈的故意。即欺诈方明知告知对方的情况是虚假的,并且会使对方当事人陷于错误而仍为之。二、行为人存在欺诈合同签订的另一方当事人的行为。三、合同签订是由于一方被欺诈导致的。也就是由于一方的欺诈行为导致另一方陷入错误的认知,从而由于这种认知而导致被欺诈一方在违背其真实意愿的情况下签订了合同。对于这种被欺诈签订的合同是可以申请撤销的。
    2024-03-02 1286次阅读
  • 2023.03.06 9311次阅读
  • 416次阅读
  • 要根据具体情况和严重程度定,一般属于民事案件,但是合同中的欺诈行为如果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及应受刑罚处罚性这三种性质时,就属于刑事案件,行为人承担的就不只是民事责任,还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2024-03-03 883次阅读
  • 2023.05.28 1558次阅读
  • 9368次阅读
  • 合同欺诈是以订立合同为手段,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欺骗方法骗取公私财物的行为。合同欺诈的行为表现为合同当事人一方为了获取非法利益,故意捏造虚假情况,或歪曲、掩盖真实情况,使相对人陷入错误认识,并因此作出不合真意的意思表示,订立、履行合同的行为。司法解释为“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
    2024-03-04 1407次阅读
  • 2023.03.13 1884次阅读
  • 384次阅读
加载更多
更多

合同效力最新文章

遇到合同效力问题?
律图专业律师 处理更可靠
快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