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知识 > 交通事故 > 交通肇事 > 交通肇事弃车算逃逸吗?

交通肇事弃车算逃逸吗?

跳过文章,直接获取专业解读?
来源:律图小编整理 · 2024.02.23 · 4638人看过
导读:交通肇事逃逸的定义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会根据集中情况进行判定。那么交通事故肇事弃车算逃逸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当事人故意逃离事故现场,逃避法律责任。且都是在明知已经造成事故以及自己担负责任的情况下逃逸。都是属于肇事逃逸罪。具体请看下文。
交通肇事弃车算逃逸吗?

交通肇事逃逸的定义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会根据集中情况进行判定。那么交通事故肇事弃车算逃逸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当事人故意逃离事故现场,逃避法律责任。且都是在明知已经造成事故以及自己担负责任的情况下逃逸。都是属于肇事逃逸罪。具体请看下文。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定义及其构成 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定义一直尚未统一,这无疑给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认定带来了困难。目前就法律、相关司法解释以及学术界的探讨来看,存在三种观点:第一种是根据1995年6月20日公安部关于《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查缉工作规定》第2条的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案件,是指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当事人故意驾驶车辆或弃车逃离交通事故现场的案件。“逃逸”即是逃离事故现场的行为。第二种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文称“解释”)第2条的规定:“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具有本解释第2条第1款规定和第2款第(1)至(5)项规定的情形之一,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第三种是陈兴良《刑法疏议》中指出的,“逃逸是指发生交通事故后,不依法报警保护现场等待处理,而是私自逃跑,逃避法律追究的行为。”①

应当讲,这三种表述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为。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未能全面地概括出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含义。判断一行为是否属于“交通肇事后逃逸”,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分析:

(一)交通肇事后逃逸的主观方面:主观方面即行为人的主观动机,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动机一般是逃避抢救义务以及逃避责任追究。这种动机是积极的心理活动。虽然交通肇事罪过失犯罪,但仅就逃逸行为而言,具有直接的行为故意。因此只有行为人对肇事行为明知,同时又有逃逸的直接犯意,才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当然实践中,肇事者逃逸的动机也有其他表现,如害怕遭到被害人亲友及其他围观群众的殴打而逃跑。这些人往往在逃离现场后,很快通过报告领导或报警等方式,接受法律的处理。这种情形必须在司法实践中加以区别对待,因为从主观方面来看,在犯罪恶意上是很小的,是对现场后果的害怕所致。但毫无疑问,其逃逸行为还是直接故意所致。所以无论何种情形,行为人在逃逸时都必须明知自己的行为造成了交通事故的发生,并对逃逸行为有直接的故意,这是行为人的主观方面。

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认定,首先,交通肇事逃逸的前提条件是“为逃避法律追究”,其次,交通肇事逃逸并没有时间和场所的限定,不应仅理解为“逃离事故现场”,对于肇事后未逃离(或未能逃离)事故现场,而是在将伤者送至医院后或者等待交通管理部门处理的时候逃跑的,也应视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交通肇事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的情节的,属于交通肇事罪的情节加重犯。构成该情节加重犯,首先要求行为人的肇事行为已经构成交通肇事罪,否则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只能作为定罪情节在确定其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时加以考虑;

其次要求行为人明知自己已经发生交通肇事行为,如果对肇事不具有明知的,自然也不可能产生逃避法律追究的动机,也就不构成交通肇事逃逸行为。

再次,对于虽然履行了对被害人的抢救义务,但是逃避责任查清认定的行为,仍然构成交通肇事逃逸。

最后,所谓交通肇事逃逸主要是指自现场逃离,但也可以将被害人送往医院后逃离,甚至在现场躲藏的情形。

由此可见,交通事故肇事弃车算逃逸,因为明明知道已经犯罪并且自己需要担负责任,需要履行对被害人的抢救义务,但却擅自离开现场,最后造成的后果也应当个人承担。同时小编提醒大家。即使送往医院,但没有等待交通部门处理就离开的,依旧属于逃逸行为。

网站地图
延伸阅读:

更多#交通肇事相关

  • 361次阅读
  • 如果行为人导致了交通事故为了逃避法律法律而弃车逃逸的,应当属于肇事逃逸。交通肇事应当按照以下原则确立:首先,考察行为人是否明知自己造成了交通事故,不仅要看行为人的供述,还应从肇事当时的时间、地点、路况、行为人具备的知识、经验等方面客观地评判其是否明知,从而确定其是否构成逃逸。其次,考察行为人是否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主观目的,既包括逃避刑事法律追究,也包括逃避民事法律追究、行政法律追究。
    2024-02-21 1024次阅读
  • 2023.03.11 2435次阅读
  • 435次阅读
  • 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逸,即构成交通肇事逃逸。肇事人知道自己造成了交通事故,即行为人在逃逸时必须明知自己的行为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发生,这是行为人的主观认知因素。如果行为人没有意识到交通事故的发生而离开现场,则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2024-03-03 1030次阅读
  • 2023.03.04 4123次阅读
  • 389次阅读
  • 肇事逃逸的认定不以时间为标准。符合下列三点即认定构成肇事逃逸: (一)主观方面:主观方面即行为人的主观动机,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动机一般是逃避抢救义务以及逃避责任追究。 (二)客观方面: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 (三)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空间要素,即该行为是否仅限于逃离事故现场。
    2024-02-22 1067次阅读
  • 2023.03.12 2779次阅读
  • 354次阅读
加载更多
更多

交通肇事最新文章

遇到交通肇事问题?
律图专业律师 处理更可靠
快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