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知识 > 债权债务 > 贷款纠纷 > 信用卡多次拖欠怎样判决的

信用卡多次拖欠怎样判决的

跳过文章,直接获取专业解读?
来源:律图小编整理 · 2024.02.26 · 1464人看过
导读:法院判决信用卡逾期行为一般是这几种结果:1、没有任何财产可以执行,法院判决的结果一般都是做出调解;2、有能力还款,不及时按照法院的判决书还款,银行随时可以向法院申请对你强制执行。关于信用卡多次拖欠怎样判决的的问题,下面由律图网小编来为你详细解答。
信用卡多次拖欠怎样判决的

一、信用卡多次拖欠怎样判决的

法院判决信用卡逾期行为一般是三种结果:

1、没有可执行的财产:

如果你自身确实没有还款能力,也没有任何财产可以执行,那么法院判决的结果一般都是做出调解。而此时你应当主动联系银行协商,说明自己实际收入情况。银行也会针对性调整为个性化还款方式,最长不超过5年60期免息还款。

2、有可执行的财产:

如果你有能力还款,或者有相关的财产可拍卖。如果你不及时按照法院的判决书还款,银行随时可以向法院申请对你强制执行,比如查封你的银行卡、支付账号,房车等资产,拍卖用于偿还银行的欠款

3、存在恶意透支行为:

如果你存在恶意透支行为,那还有可能被判刑坐牢。“恶意透支”就是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期限,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过发卡银行两次有效催收后,超过三个月仍不归还的行为。

二、信用卡一直没还可能造成哪些影响

信用卡逾期,体现在持卡人征信报告上最为明显。

如果显示逾期不良记录,只要有关于征信内容的业务就不能办理了。情节严重的逾期是逾期次数达到三次以上,逾期90天以上也属严重,再申请信用卡、房贷、车贷等,基本都会被拒。但是,如果逾期时间不长,在处理完欠款后,保持一个良好的还款记录,那么征信也可以慢慢的养回来,对申请贷款和信用卡,就没有后果。

三、信用卡欠了钱有哪些方法催收

1、短信提醒

应及时就即将到期的透支金额、还款日期等信息提醒持卡人。

2、信函催收

是指银行每月定期通过每月寄发催收信件涵以提醒客户及时缴纳逾期欠款,对滞纳用户具有警示和提醒的作用。信函催收可以根据用户目前滞纳状况采用不同的催款方式,警示客户不及时还款将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3、电话催收

电话催收具有催收成本低、沟通效果明显、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等优点。通过电话催收,催收管理员可以直接了解到目前持卡人滞纳的原因,根据沟通的信息来判断当前账户的还款风险状态,确定下一步的催收计划。

4、当面催收

当面催收具有成本高、效率高的特点,所以适用于欠款金额较大的债务人。上门催收时应携带信用卡逾期持卡人书面催收函及还款承诺书,通过言语沟通抛出法律后果警示债务人还款,强制借款人必须在规定的日期还款,最好当日还,写还款承诺书。如果持卡人不在,催收人员应设法让债务人家人或者同事代收,留下催收信函。

5、司法催收

司法催收是将长期恶意透支拒不还款的债务人采取法律诉讼的方式催收欠款。一般是金额在1万元以上,2次催收,6个月内未还款的债务人。这类债务人大多是老赖客户,应及时冻结此类用户的信用卡。采用司法手段可以有效威慑债务人通过法院执行部门来强制催收。

以上是关于信用卡多次拖欠怎样判决的的解答。希望以上内容能对你有所帮助,遇到信用卡纠纷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还有其他问题可以点击页面按钮咨询,咨询律图网专业律师

网站地图
延伸阅读:

更多#贷款纠纷相关

  • 357次阅读
  • 1、使用最低还款额功能。每家银行都会个有最低还款额功能,只要还上这最低还款额,银行不会收取滞纳金,也不会影响个人信用。但是,还最低是要收取利息的,每天万分之五的利息,所以,只需还最低,虽然压力会减少,但是会有复利产生,会相对麻烦,也只能做暂时延缓之用。2、利用分期功能。
    2024-02-19 1153次阅读
  • 2023.03.12 1683次阅读
  • 397次阅读
  • 1、如果用户信用卡逾期被银行起诉,是否起诉其配偶,要看信用卡消费是否属于连带债务。 如果用于共同消费,属于连带债务,会被起诉。 如果不是共同债务,一般不会起诉配偶。 2、信用卡逾期后,如果不能证明是夫妻共同债务,主要影响客户本人。 如果客户在法院判决后拒不还款,法院很可能会将客户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届时可能会冻结客户名下的银行卡,并从中扣划资金偿还欠款。
    2024-02-29 1355次阅读
  • 2023.03.06 1526次阅读
  • 472次阅读
  • 信用卡逾期,应当及时在银行的还款宽限期内还清逾期账单,逾期不还的,会有被起诉的风险,若恶意透支的,会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根据两高《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规定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经发卡银行两次有效催收后超过三个月仍不归还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恶意透支”。
    2024-02-21 1204次阅读
  • 2023.03.06 1359次阅读
  • 374次阅读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