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知识 > 税务类纠纷 > 偷税漏税 > 企业偷税漏税100万怎么处罚

企业偷税漏税100万怎么处罚

跳过文章,直接获取专业解读?
来源:律图小编整理 · 2024.02.22 · 19871人看过
导读:企业偷税漏税100万元的处罚标准是对企业的主管人员及其他责任人处三年以上的七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并要对单位判处相应的罚金。不过经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补缴通知书以后,如果企业已经补缴了应纳税款,交纳滞纳金,接受过行政处罚的,可以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五年之内连续偷税漏税的除外。
企业偷税漏税100万怎么处罚

一、企业偷税漏税100万怎么处罚?

公司偷税漏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的百分之十以上不满百分之三十并且偷税数额在一万元以上不满十万元的,或者因偷税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行政处罚又偷税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偷税数额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的百分之三十以上并且偷税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经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已受行政处罚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但是,五年内因逃避缴纳税款受过刑事处罚或者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以上行政处罚的除外。

二、偷税漏税罪的行为表现有哪些?

偷税漏税罪表现为违反国家税收法规,采取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的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应缴纳的税款,情节严重的行为。下述三种行为方式是对偷税犯罪行为手法的总的概括。

(一)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和记账凭证

所谓伪造账簿、记账凭证,是指行为人为了偷税,平时没有按照税法设置账簿,为了应付税务检查而编造出假凭证、假账簿、无中生有、欺骗他人;所谓“变造”账簿和记账凭证,即把已有的真实账簿和凭证进行篡改、合并或删除,以此充彼,以少充多或以多充少,或者账外设账、账外经营、真假并存,从而使人对其经营数额和应税项目产生误解,达到不缴或少缴税款的目的。这种方式多为个体经营者所采用,以此使税务人员无法得知其经营收支情况。

(二)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

行为人通过此举以图减少应税数额,达到偷税目的。主要方法有,

(1)明销暗记;

(2)将产品直接作价抵债款后不记销售;

(3)已经销售而不开发票或以白条抵库不记销售;

(4)用罚款、滞纳金、违约金赔偿金冲减销售收入;

(5)将展品或样品作价处理后不按销售记账,等等。

此外,多行开户,同时使用,而只向税务工作人员提供其中的一个,也是行为人隐瞒收入的常用方法。

(三)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

纳税申报是依法纳税的前提,纳税人必须在法定时间内办理纳税申报,如实报送纳税申报表、财务会计报表以及税务机关要求的其它纳税资料。行为人往往通过对生产规模、盈亏情况、收入状况等内容作虚假申报,来达到偷税目的。行为人有时虚报一项,有时虚报数项。

由此得知,对企业偷税漏税的处罚适用的也是双罚制。偷税漏税数额100万已经是属于偷税数额比较大的,实际上,几乎所有的企业在运营的时候都有合理的避税方法,可往往因为缺乏专业的财会人员,企业反而选择了这些违规操作的方法去偷税漏税,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得不偿失。

网站地图
延伸阅读:

更多#偷税漏税相关

  • 2406次阅读
  • 视情况而定。逃税100万属于数额巨大,如果在税务部门催缴税款和滞纳金后及时缴纳的,接受了行政处罚的,则不需要判刑。如果是不及时缴纳的则需要受到刑事处罚,涉嫌逃税罪,将判处3年到7年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024-02-29 1473次阅读
  • 2023.03.01 3115次阅读
  • 305次阅读
  • 第一,如果偷漏税税款100万属于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第二,如果偷漏税税款100万属于数额巨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第三,有偷漏税行为经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已受行政处罚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
    2024-02-21 856次阅读
  • 2023.03.06 4736次阅读
  • 351次阅读
  • 偷漏税100万应该及时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如果未及时补缴应纳税款,刑罚处罚标准如下:第一,如果偷漏税税款100万属于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第二,如果偷漏税税款100万属于数额巨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024-02-25 1416次阅读
  • 2023.04.08 1175次阅读
  • 429次阅读
加载更多
更多

偷税漏税最新文章

遇到偷税漏税问题?
律图专业律师 处理更可靠
快速咨询

税务类纠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