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知识 > 诉讼仲裁 > 仲裁 > 仲裁不予执行的情形有哪些

仲裁不予执行的情形有哪些

跳过文章,直接获取专业解读?
来源:律图小编整理 · 2025.06.10 · 1588人看过
导读:若出现以下情况,仲裁裁决可能不被执行:一是当事人合同无仲裁条款且事后未签书面仲裁协议,仲裁缺乏合法根基;二是裁决事项超出仲裁协议范围或仲裁机构无仲裁权力;三是仲裁庭组成或程序违规,如仲裁员未回避;四是裁决依据伪造证据;五是对方隐藏影响公平裁决的证据;六是仲裁员有贪污受贿等行为或执行裁决损害公共利益。
仲裁不予执行的情形有哪些

一、仲裁不予执行的情形有哪些

当事人合同里没仲裁条款,事后也没签书面仲裁协议,仲裁没合法根基,裁决可能不被执行。

裁决事项不在仲裁协议范围,或仲裁机构没权力仲裁,仲裁机构得在约定界限内行事。

仲裁庭组成或程序违反规定,像仲裁员没按规定回避,裁决可能面临不被执行情况。

裁决依据伪造证据,严重破坏公平性,这种裁决大概率不会被执行。

对方藏了影响公平裁决的证据,裁决的公平性存疑,也可能不被执行。

仲裁员有贪污受贿等不良行为,或执行裁决损害公共利益,都将被裁定不予执行。

二、仲裁不予执行后当事人有哪些法律救济途径

仲裁裁决被法院裁定不予执行后,当事人有以下法律救济途径:

重新达成仲裁协议申请仲裁:当事人可重新协商,达成新的仲裁协议,将纠纷提交给新协议约定的仲裁机构进行仲裁。需注意新协议应符合法定形式和内容要求。

向人民法院起诉:若未达成新仲裁协议,当事人可以就该纠纷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会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和证据进行审理裁判,以此解决双方争议。

三、仲裁不予执行时当事人有哪些救济途径

当仲裁裁决不予执行时,当事人有以下救济途径:

首先,可重新达成仲裁协议申请仲裁。若原仲裁协议因各种原因不再适用,当事人可就该纠纷重新协商,达成新的仲裁协议,向约定的仲裁机构再次申请仲裁解决纠纷。

其次,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可以就该纠纷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会依据相关法律和证据,对案件进行全面审理并作出判决。通过诉讼程序,当事人能充分主张自己的权利,维护合法权益。不过,在选择救济途径时,需注意时效等法律规定,及时行使权利。

在探讨仲裁不予执行的情形有哪些时,除了正文中提到的常见情形,还有一些相关问题值得关注。比如仲裁不予执行后,当事人该如何维护自身权益,一般来说可以重新达成仲裁协议申请仲裁,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另外,仲裁不予执行的申请期限也是关键,需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提出申请,否则可能会丧失申请的权利。如果您在实际遇到仲裁不予执行相关情况时,对后续处理、申请期限等问题存在疑问,或者想深入了解仲裁不予执行的具体细节,别错过获得专业帮助的机会,点击网页底部的“立即咨询”按钮,专业法律人士将为您精准解答。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