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18万律师在线解答
首页 > 法律咨询 > 江西法律咨询 > 九江法律咨询 > 九江暴力犯罪辩护法律咨询 > 夫妻有没有抢劫罪

夫妻有没有抢劫罪

胡** 江西-九江 暴力犯罪辩护咨询 2024.05.22 13:14:00 491人阅读

夫妻有没有抢劫罪

提示:法律咨询具有特殊性,律师回复仅供参考,如需更多帮助,请咨询律师。 我也要问
其他人都在看:
九江律师 刑事辩护律师 九江刑事辩护律师 更多律师>
咨询我
地区:重庆-渝北区

解析:
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实施的盗窃或侵占配偶财产的行为,均被视为违犯法纪的犯罪行为,换言之,该等行为具有可能触犯抢劫罪的风险性。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明确规定,对他人使用暴力手段、威胁恐吓或是采取其他任何不正当方式来夺取公共或私人财富的行为,将面临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的严厉惩罚,同时还需承担相应的罚金责任。
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
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入户抢劫的;
(二)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
(三)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
(四)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数额巨大的;
(五)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
(六)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
(七)持枪抢劫的;
(八)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的。

2024-05-22 13:16:00 回复

您好,对于您提出的问题,我的解答是,   婚内抢劫夫妻共同财产构成抢劫罪。  
1、从所有权归属看,按婚姻法的有关规定,夫妻共同财产由两人共同决定,区别于个人财产。  
2、从行为的动因看,抢劫行为在于破坏夫妻间的“共同占有”关系,为自己建立一种新的占有-“个人占有”关系,从而达到“独占”夫妻共同财产的目的,完全符合非法占有目的的特征。  抢劫罪(刑法第263条),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财物的所有人、保管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强行将公私财物抢走的行为。所谓暴力,是指行为人对被害人的身体实行打击或者强制。抢劫罪的暴力,是指对被害人的身体施以打击或强制,借以排除被害人的反抗,从而劫取他人财物的行为。这里的其他方法,是指行为人实施暴力、胁迫方法以外的其他使被害人不知反抗或不能反抗的方法。

您好,对于您提出的问题,我的解答是,   婚内抢劫夫妻共同财产构成抢劫罪。  
1、从所有权归属看,按婚姻法的有关规定,夫妻共同财产由两人共同决定,区别于个人财产。  
2、从行为的动因看,抢劫行为在于破坏夫妻间的“共同占有”关系,为自己建立一种新的占有-“个人占有”关系,从而达到“独占”夫妻共同财产的目的,完全符合非法占有目的的特征。  抢劫罪(刑法第263条),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财物的所有人、保管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强行将公私财物抢走的行为。所谓暴力,是指行为人对被害人的身体实行打击或者强制。抢劫罪的暴力,是指对被害人的身体施以打击或强制,借以排除被害人的反抗,从而劫取他人财物的行为。这里的其他方法,是指行为人实施暴力、胁迫方法以外的其他使被害人不知反抗或不能反抗的方法。

您好,对于您提出的问题,我的解答是,   婚内抢劫夫妻共同财产构成抢劫罪。  
1、从所有权归属看,按婚姻法的有关规定,夫妻共同财产由两人共同决定,区别于个人财产。  
2、从行为的动因看,抢劫行为在于破坏夫妻间的“共同占有”关系,为自己建立一种新的占有-“个人占有”关系,从而达到“独占”夫妻共同财产的目的,完全符合非法占有目的的特征。  抢劫罪(刑法第263条),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财物的所有人、保管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强行将公私财物抢走的行为。所谓暴力,是指行为人对被害人的身体实行打击或者强制。抢劫罪的暴力,是指对被害人的身体施以打击或强制,借以排除被害人的反抗,从而劫取他人财物的行为。这里的其他方法,是指行为人实施暴力、胁迫方法以外的其他使被害人不知反抗或不能反抗的方法。

没有解决问题?一分钟提问,更多律师提供解答! 立即咨询
优质咨询 热门知识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律师认证

律师三重认证,为您找到更真实、更可靠的律师!

点击查看
律师诊断

免费享受最专业的问题诊断分析方案!

免费体验
  • 用户 ****评价孟凡永律师:

    谢谢孟律师解答,感谢

    综合评分:5 江苏-徐州
  • 用户 ****评价徐正杨律师:

    专业

    综合评分:5 江苏-南京
  • 用户 ****评价王兆阳律师:

    真实可靠

    综合评分:5 江苏-南京

1分钟提问,海量律师解答

1

说清楚

完整描述纠纷焦点和具体问题

2

耐心等

律师在休息时间解答,请耐心等待

3

巧咨询

还有疑问?及时追问律师回复

立即咨询

想获取更多刑事辩护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