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辩护 > 金融诈骗辩护 > 法律上诈骗行为与诈骗罪的区别是什么?

法律上诈骗行为与诈骗罪的区别是什么?

跳过文章,直接获取专业解读?
来源:律图小编整理 · 2024.03.01 · 47651人看过
导读:1、采用欺骗方法取得对特定财物的的目的不同2、采用欺骗方法取得对特定财物的方式与态度不同3、欺诈行为人为了减轻责任可能进行一定程度的辩解,但不会逃避承担责任。而诈骗行为人则是要使自己逃避承担责任,最终使对方遭受损失。

法律上诈骗行为与诈骗罪的区别是什么?

提起诈骗,大家一定不陌生,遇到诈骗,我们更要勇敢的捍卫自己的权利。然而,日常生活中我们所理解的诈骗行为与诈骗罪实际上是和法律意义上的诈骗行为与诈骗罪是有区别的。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区分二者呢?以下就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有关诈骗行为与诈骗罪的区别的信息,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民事欺诈行为则是指在民事活动中,一方当事人故意以不真实情况为真实的意思表示,使对方陷于错误认识,从而达到引起一定民事法律关系的不法行为。两者都可表现为在经济活动中采用欺骗方法取得对特定财物的不法占有状态,主要区别在于:

一是民事欺诈行为的当事人采取欺骗方法,旨在诱使对方陷入认识错误并与其交易从而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不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而诈骗罪实施欺骗的目的是让对方陷于错误认识而处分财产,从而达到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二是民事欺诈行为人在签订合同之后,总会以积极的态度创造条件履行合同;诈骗行为人根本无履行诚意或履行能力,即使有一点履行合同的行为,也是象征性的“虚晃一枪”。

三是民事欺诈行为人为了减轻责任可能进行一定程度的辩解,但不会逃避承担责任;而诈骗行为人则是要使自己逃避承担责任,最终使对方遭受损失。

其中,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是二者相区分的关键所在。除非常典型的情况下,非法占有的目的通常都是根据一定的客观事实来推定的。尽管“非法占有目的”属于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状态,但它必然通过一系列外化的客观行为表现出来,我们可以根据其客观行为表现以及行为效果推定行为人的主观心理态度。

一般来讲,借助合同实施诈骗犯罪的行为,在诉讼证明和司法认定非法占有目的过程中,须综合考虑、审查分析以下几个要素:

1.要看合同主体身份是否真实;

2.要审查行为人有无履约能力;

3.要审查行为人有无采取诈骗的行为手段;

4.要审查行为人有无履行合同的实际行动;

5.要审查行为人未履行合同的原因;

6.要审查行为人的履行态度是否积极;

7.要审查行为人对财物的主要处置形式;

8.要审查行为人的事后态度是否积极。

综上所述,区分诈骗行为与诈骗罪,最重要的还是要看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这是区分二者的关键所在,之后再从意思表示、履约能力和实际行动等等各方面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得出究竟属于哪一类的结论。

网站地图
延伸阅读:

更多#金融诈骗辩护相关

加载更多
更多

金融诈骗辩护最新文章

遇到金融诈骗辩护问题?
律图专业律师 处理更可靠
快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