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18万律师在线解答
首页 > 精选解答 > 证据调查精选解答 > 发回重审需要重新提交证据吗

发回重审需要重新提交证据吗

时间:2024.04.17 标签: 诉讼仲裁 证据调查 阅读:1082人
律师解析:
对于决定返回法庭进行重新审理的案件而言,重新提交证据是必须的步骤。
原审庭审期间所进行的质证环节已经完成,那么在重新审理的阶段,同样需要对相关证据进行再度提交和质证。
只有在经过此环节之后,才能将这些证据作为最终的案件定罪依据。
相反地,若仅仅只针对重审阶段新增的证据展开举证与质证活动,这并不能被归类为全案件的重新审理过程,本质上最多也只能被视为补充审理,即未完全遵循重审制度设立的原始意图。
若不在整个流程中实施广泛的重新举证及质证工作,实质上相当于新的合议庭将不得不完全依靠对旧有卷宗材料的书面审查,而非基于全新的重审庭审信息。
这种做法显然背离了立法者的预期,未遵守立法本身的精神。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四十一条
人民法院审理第二审民事案件,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合议庭的成员人数,必须是单数。
中级人民法院对第一审适用简易程序审结或者不服裁定提起上诉的第二审民事案件,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的,经双方当事人同意,可以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理。
发回重审的案件,原审人民法院应当按照第一审程序另行组成合议庭。
审理再审案件,原来是第一审的,按照第一审程序另行组成合议庭;原来是第二审的或者是上级人民法院提审的,按照第二审程序另行组成合议庭。
版权声明:本平台对图文内容模式享有独家版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

直接证据一般有当事人的陈述;以及还有能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人证言;能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书证;能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视听证据;在特定的情况之下,是能够直接证明是谁实施了犯罪行......

物证和书证在形式上都是表现为物体,但在本质上确有很大的区别: 1、书证是记载或反映行为和思想上的物体,而对于物证是根据其外部的特证、大小还有规格来确定,物证不具有思想内容......

如果你发现自己的个人信息被泄露,可以采取以下步骤来处理: 1、确认信息泄露的情况; 2、修改密码和账户设置; 3、保留所有关于信息泄露的证据; 4、联系相关机构; 5、立......

图文精选 普法视频 语音解答
  • 录音证据材料要全部写下来吗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录音证据,属于视听资料,通过录音磁带、录像带、电影胶片或电子计算机等设备记录声音、动态影像和图像,用于证明案件事实。在法庭上,若符合法律规定,该证据具有法律效力。虽然不要求逐字记录,但必须确保真实完整。

    浏览量:1437 2024-05-22
  • 光聊天记录能定罪吗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微信聊天记录虽可作为法律证据,但单独使用难以定罪。要确认其有效性,需确保双方身份真实且记录完整。此外,微信证据需与其他证据相互印证,才能作为定案根据。因此,在司法实践中,需综合考量各种证据,确保案件判决的公正与准确。

    浏览量:1309 2024-05-22
  • 行政案件做讯问笔录可以吗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行政处罚询问笔录是合法有效的证据,用于证明行政违法案件。除询问笔录外,还有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证人证言、鉴定意见和勘验笔录等证据。只有充足证据证实违法行为,才能依法处罚。

    浏览量:904 2024-05-22
法律咨询顾问律师

律图

  • 派出所处理纠纷可以要求录音吗

    1350人阅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公安局民事调解中,当事人不得擅自录音,交易信息须现场确认签署。调解成功且当事人遵守协议则免罚,否则公安机构将严惩违法者,防止其走向犯罪深渊。

  • 什么证据有用

    1842人阅读

    直接证据是强有力的证明方式。证据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是法官判断案件真相的依据。在各类法律纠纷中,证据对维护当事人权益和法院准确判决至关重要。证据问题是诉讼的核心,审判离不开证据链条,它重塑事件原貌。基于充分确凿证据的裁决才可能公正。

  • 民事诉讼证人作伪证的法律后果有哪些

    1584人阅读

    在民事诉讼中,提供虚假证言的证人将受到法律制裁,包括罚款和拘留等责任。自然人罚款上限为人民币十万元,法人或单位罚款为五万元至一百万元。拘留时长不超过十五日。情节特别严重者,如协助毁灭、伪造证据,将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的严厉制裁。

  • 谁主张谁举证适用于民事纠纷吗

    1587人阅读

    “谁主张,谁举证”是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的原则。简而言之,该原则即要求当事方为其所提出之主張提供充足证据并对其进行详尽论证。此原则在民事诉讼中常用,而行政诉讼中更常用举证责任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