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18万律师在线解答
首页 > 精选解答 > 学校侵权精选解答 > 校园霸凌的年龄界定是几岁

校园霸凌的年龄界定是几岁

时间:2024.03.21 标签: 损害赔偿 学校侵权 阅读:867人
律师解析:
根据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针对年龄在16岁以下的在校学生的校园欺凌行为是否需要负刑事责任主要取决于实际伤害程度及其恶劣性。
通常情况下,若校园欺凌导致受害者身体受到轻伤或更加轻微的损害,则施暴方将被判定为故意伤害罪
然而,当涉及到年龄介于14至16岁之间的青少年,即使其故意行为导致受害人重伤,同样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另一方面,如果校园欺凌的暴力程度极为严重,如导致受害人受重伤并留下严重生理缺陷,那么即便实施这些行为的青少年年龄处于12至16岁之间,也应被追究刑事责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对依照前三条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的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
版权声明:本平台对图文内容模式享有独家版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

学生喝酒打架的处理方式会根据具体的情况而有所不同。如果打架行为严重,会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以及《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进行处罚,警方可能会介入调查。涉事学生可能......

如果小孩在学校受伤,责任的划分会根据具体情况来定: 1、学校在管理和监督上存在过错,学校需要承担责任。 2、其他学生的过错行为造成造成伤害的学生和他的家长可能需要承担责任......

冷静处理:家长首先要保持冷静,不要情绪化地回应打人行为,以免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了解情况:向孩子询问打人的原因,了解整个事件的经过,以便找到问题的根源。教育引导:向孩子解......

图文精选 普法视频 语音解答
  • 孩子体育课上受伤,责任应由谁承担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学校对学生伤害责任如下:①对8岁以下无行为能力学生,无论是否过失,学校都需担责,除非能证明已尽责;②8至18岁限制行为能力人,学校在未尽教育管理义务时负责,已尽力则免责;③参与危险活动受伤害者,一般不向其他参与者索赔,除非对方有过错。

    浏览量:1194 2024-06-17
  • 帮朋友接孩子途中发生问题,责任应由谁承担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在代接孩童途中发生事故时,若帮工人员已尽到安全保障职责且无过失,则无需承担赔偿责任;如有过错,需按情况承担一定连带赔偿责任。此规定明确了帮工人员在代接孩童过程中的责任边界,保护了双方的合法权益。

    浏览量:1398 2024-06-17
  • 未成年人刷的礼物能申请退款吗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未成年人在直播平台刷礼物的退款问题,视其民事行为能力区分。无民事行为能力者(如儿童)由监护人有权申请退款;限制民事行为能力者(部分自制力)则需监护人与平台协商解决。具体情况需依据法律规定和实际情形分析。

    浏览量:1450 2024-06-15
  • 两个孩子在校玩耍,一方眼镜坏了责任在谁。

    1375人阅读

    探讨两个孩子在校活动期间,一方眼镜损坏的责任归属。若损害因另一孩子过失所致,其监护人需担责;若因自身原因,则需自行承担。若双方均有失误,则根据过失程度分担责任。

  • 孩子在学校被打还手打伤了他算谁的责任

    1025人阅读

    在学校环境中,儿童间的暴力冲突导致受伤,责任判定需考虑双方行为。若无法明确责任,受伤儿童的监护人需在合理范围内承担赔偿。因任何人都有不侵犯他人权益的义务,违反即构成侵权,需承担法律责任。

  • 民法典孩子在学校受伤是谁的责任

    1319人阅读

    在校期间儿童受伤,若校方已尽力履行教育及严格管理职责,则无需担责;反之则需承担法律责任。若伤害由校外第三方人为因素如暴力侵害所致,应由肇事者承担全部责任;若学校处理不当,也需承担补足赔偿责任。

  • 民法典关于教育费的规定是什么

    1629人阅读

    离婚后,负责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另一方需支付抚养费和教育经费。金额需根据家庭需求、家长经济能力及地区生活水准综合确定。投诉人如有稳定收入,抚养费一般为其月总收入的20%-30%。若育有两名以上子女或孩子有特殊健康状况,可适当提高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