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18万律师在线解答
首页 > 精选解答 > 行政诉讼精选解答 > 诉讼状交上去后多久会处理

诉讼状交上去后多久会处理

时间:2024.04.12 标签: 行政类 行政诉讼 阅读:1343人
律师解析:
诉讼状交上去后没有具体规定的处理时间,但是法律规定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
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结。
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六个月;
还需要延长的,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
法律依据: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九条
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六个月;还需要延长的,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
版权声明:本平台对图文内容模式享有独家版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

1、讲求效率原则。讲求效率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应当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讲求效率,主动有效地行使其权能。2、合理原则。执法的合理性原则是指执法主体在执法活动中,特别是在行使自由......

行政诉讼当事人的特征主要是:(1)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如果某人不是以自己的名义而是以他人名义参加行政诉讼活动,就不属于行政诉讼当事人,如诉讼代理人等;(2)与行政案件有......

行政诉讼应在什么期限内提起要分情况:1、对于复议决定不服的,需要在15日之内提起;2、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6个月内提出;3、......

图文精选 普法视频 语音解答
  • 个人行政违法行为有哪些类型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行政违法行为包括实质性、形式性、内部、外部、作为和不作为六种。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若认为行政机关行为侵犯其权益,可依法向法院提起诉讼。当涉及同一或类似行政行为的案件,且当事人同意,法院可合并审理,视为共同诉讼。

    浏览量:919 2024-05-20
  • 行政处罚告知笔录不签字怎么办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行政处罚前,行政部门需告知当事人处罚事宜、原因、依据及权益,并制作笔录。笔录需当事人签名方具法律效力。当事人有权陈述辩解,行政部门应核实其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并予以采纳,不得以辩解为增加处罚的借口。

    浏览量:1463 2024-05-20
  • 如何设定行政许可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拥有制定法律的最高权力。在法律的制定过程中,全国人大有权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必要的行政许可,以确保国家管理和社会秩序的规范运行。这一权力体现了国家对法治建设的重视,以及对公共利益和社会稳定的维护。

    浏览量:923 2024-05-20
李军民律师

北京炜衡(杭州)律师事务所

李军民律师(联系电话18814818882),北京炜衡(杭州)律师事务所高级权益人、行政法业务部主任,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学士,拥有23年律师执业经验。综合性律师团队。 从2009年开始专门从事行政和政府法律服务的业务研究,后专业从事行政法律事务,尤其擅长代理拆迁类案件。在房屋、土地征收及行政诉讼法领域有较强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成功代理了多起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行政诉讼案件。

  • 行政诉讼可以附带审查的吗

    1130人阅读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有权制止未经许可生产、经营烟花爆竹及向无证单位销售危险品的行为,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处理,包括暂停非法活动、罚款(2-10万元)和没收物品及盈利。这些措施旨在保护人民群众免受潜在危害,维护社会安定。

  • 非法储存爆炸案行政标准是怎样的

    1341人阅读

    关于非法储存爆炸物品案件的行政处罚标准,涉及烟花爆竹等危险品的非法存放。在中国,非法存放大量烟花爆竹可能面临行政处罚,情节严重者可能构成非法储存爆炸物罪。此类犯罪涉及生产、存储、运输和使用危险物品的职业群体,也可能涉及普通公民。若违反管理规定导致重大事故,如造成伤亡、经济损失等,将追究刑事责任。

  • 行政诉讼法关于撤诉的法律规定是什么

    1996人阅读

    行政诉讼撤诉具有独特性,需注意:撤诉分为主动申请、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未经许可中途退庭、未按规定缴纳诉讼费用三种情形。撤诉需法院批准,撤诉后以相同理由起诉将不予受理。特殊情况下,未缴费视为自动撤诉,但在法定期限内解决费用后可再起诉。因此,行政诉讼中应审慎决策,避免轻率撤诉影响权益。

  • 行政诉讼时效过了的救济办法是什么

    1736人阅读

    行政诉讼时效超期后的救济途径是:若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正当理由导致超期,应从障碍消除之日起重新计算时效。若行政机关未告知起诉期限,则从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之日起计算。因此,当事人应及时了解法律规定,确保在法定期限内提起诉讼,避免因超期而失去救济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