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18万律师在线解答
首页 > 精选解答 > 行政诉讼精选解答 > 民事庭审中虚假陈述如何处理

民事庭审中虚假陈述如何处理

时间:2024.02.22 标签: 行政类 行政诉讼 阅读:1335人
律师解析:
当事人在庭审时作虚假陈述的,如果是民事案件的,是属于妨害司法的行为,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法律依据: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
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伪造、毁灭重要证据,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
(二)以暴力、威胁、贿买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贿买、胁迫他人作伪证的;
(三)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已被查封、扣押的财产,或者已被清点并责令其保管的财产,转移已被冻结的财产的;
(四)对司法工作人员、诉讼参加人、证人、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协助执行的人,进行侮辱、诽谤、诬陷、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五)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方法阻碍司法工作人员执行职务的;
(六)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的。人民法院对有前款规定的行为之一的单位,可以对其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版权声明:本平台对图文内容模式享有独家版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

六个月内。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对于一审行政案件,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作出判决。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高级人民法院批准;高级人民法院审理的一审案件需要延长的......

行政诉讼遗漏了必要当事人的,是属于违反诉讼程序的情形,当事人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规定,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确有......

行政诉讼可以一并提出赔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第九条的规定,赔偿义务机关有本法第三条、第四条规定情形之一的,应当给予赔偿。赔偿请求人要求赔偿,应当先向赔偿义务......

图文精选 普法视频 语音解答
  • 行政强制措施权能否委托给他人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行政强制措施权不可委托,仅法定行政机关在法律授权范围内行使。实施需严格依据法律规定,无明确授权则禁止施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机关需经法律许可才可实施特定强制措施,执行须由具备资格的执法人员操作。

    浏览量:1064 2024-06-17
  • 强制征收是否属于行政强制措施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行政强制措施不包括征用,它是行政机关为制止违法、防止证据灭失而对人身自由和财产权临时限制的行为,如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执行则针对未履行义务的主体,由行政机关或法院依法强制履行义务。

    浏览量:1374 2024-06-17
  • 如何确定行政诉讼案的被告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在行政诉讼中,原告需明确以实施争议行为的行政机关或经复议维持原行为的行政机关(两者为共同被告)或改变原行为的复议机关(单方被告)为被告,依据复议结果确定被告身份。

    浏览量:955 2024-06-17
邵如阳律师

江苏联盛(上海)律师事务所

邵如阳律师(18994700001 )合伙人律师, 办案经验丰富,尤其擅长刑事案件 执业前就职于江苏省交通厅高速管理处多年,视野开阔、思维活跃、逻辑严密、作风稳健 从业以来成功代理多起重大知识产权类侵权案件,银行经济类案件等诉讼案件 上百起刑事案件

咨询该律师
  • 司法行政机关包括哪些

    1753人阅读

    我国司法行政机关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及各级地方司法厅、司法局等,依法行使职权,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执行行政职能。其主要职责是贯彻实施执行性、管理性行政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和法治秩序。这一体系确保了国家法律的权威性和行政效率。

  • 行政诉讼的时效是多久

    1858人阅读

    进行行政诉讼时,必须遵守六个月的法定审理期限。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若欲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需在自知道或应知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除非法律另有规定。逾期将不予受理,因此务必在规定时间内提出诉讼。

  • 行政机关不履职的诉讼时效是几年

    1929人阅读

    关于行政合同的诉讼时效,若对行政机构单方面变更或解除协议的行为提起诉讼,须在知晓该行为后六个月内申诉;若因行政机构未遵守规定或未履行已签协议引发争议,诉讼时效为三年。

  • 行政案件职权依据证据是什么

    1189人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员工在丧假期间,企业应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全额支付其薪资和福利,不得因此解除劳动关系。具备工作资质并正式履职的员工,在本人结婚或直系亲属(如父母、伴侣、子女)去世时,有权申请丧假。此外,还有其他相关法律细节需遵守。企业应确保员工权益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