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18万律师在线解答
首页 > 精选解答 > 宅基地精选解答 > 儿子农转非老家宅基地如何继承

儿子农转非老家宅基地如何继承

时间:2024.05.02 标签: 征地拆迁 宅基地 阅读:1061人
律师解析:
若户主尚在人世,则“农转非”子女享有继承宅基地及承包地的权益,具体实践中,他们需采取措施将其非农业户籍转换为农村户籍,如此一来,便可与户主共同登记于同一户口簿之上,进而实现宅基地及承包地的过户手续,从而享受到与本村村民同等的待遇。
法律依据:
《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第十三条
对申请人提出的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的申请,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本办法第十条的规定进行审查,并在收到申请书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提出是否受理的意见。认为应当受理的,在决定受理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将申请书副本发送被申请人。被申请人应当在接到申请书副本之日起30日内提交答辩书和有关证据材料。逾期不提交答辩书的,不影响案件的处理。认为不应当受理的,应当及时拟定不予受理建议书,报同级人民政府作出不予受理决定。当事人对不予受理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版权声明:本平台对图文内容模式享有独家版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

父母赠予的宅基地确权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和法律规定。以下是一般步骤和要求:赠与协议:父母与子女之间应当签订书面的赠与协议,明确赠与的宅基地位置、面积、权利状况等。赠与协议应......

城镇居民不能购买农村宅基地。宅基地是农村村民的基本居住保障,其所有权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只有使用权,没有处分权。因此,农村宅基地不能自由买卖,尤其是不能卖给城镇居民......

父母赠予的宅基地确权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和法律规定。以下是一般步骤和要求:赠与协议:父母与子女之间应当签订书面的赠与协议,明确赠与的宅基地位置、面积、权利状况等。赠与协议应......

图文精选 普法视频 语音解答
  • 项目未批先建如何处理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未经批准的建设活动通常面临行政罚款。但农村宅基地违例行为有所不同,即使未预先取得审批,也可在完工后补办手续。宅基地是农户为居住占用的土地资源,城市居民可能较陌生。现多指农村地区宅基地。

    浏览量:830 2024-05-24
  • 村民有改变宅基地用途的权利吗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在我国,土地管理十分严格。宅基地属建设用地,承包地则属非建设用地。如需转变用途,须按规定办理审批。同村居民间可交换承包地以满足经营和管理需求,但擅自变更土地用途属违法行为。我们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共同保护土地资源。

    浏览量:1127 2024-05-23
  •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年限有何规定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农村集体土地分宅基地、公益公共设施用地和经营性用地。宅基地上的房屋可继承,但宅基地属集体所有,不可私自传承。耕地承包期三十年,草地三十至五十年,林地三十至七十年,特殊林木林地承包期延长需经国务院林业部门审批。

    浏览量:1018 2024-05-23
  • 农村土地能够互换吗

    屈泉芳律师

    互换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定形式之一,但是,根据法律规定,采取互换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应当报发包方备案。互换土地应呈报发包方备案不是互换土地合同效力的必要要件。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采取转包、出租、互换或者其他方式流转的,应当呈报发包方备案。

    播放量:1398 2022-06-07
  • 公职人员宅基地能拍卖吗

    1705人阅读

    公职人员的宅基地不能参与公开拍卖。公职人员虽无权对农村宅基地进行买卖,但可在本村村民间自由交易。需注意,农村宅基地的所有权归村集体经济组织,个人仅享有使用权,不得擅自买卖。因此,公职人员的宅基地不能擅自拍卖。

  • 宅基地的地类归属是什么

    1396人阅读

    宅基地是农村家庭户实际占用并使用的土地资源,专为建造住宅及附属设施。它属于农村农民集体成员共有,通常仅在本村集体内部流转,严禁私自买卖或转让。但宅基地使用权可依法继承。总之,宅基地是一种特殊的土地资源,具有特定的土地类别属性。

  • 私下买卖宅基地承担什么责任

    1988人阅读

    私自买卖宅基地,需承担多重责任。行政上,买卖双方可能受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等处罚。刑事上,如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当事人或面临有期徒刑、罚金等。此外,合同可能无效,卖方多承担主要责任,买方次要责任,需赔偿信赖利益损失。

  • 农村房屋后檐水边邻居建筑怎么办

    1095人阅读

    在我国农村,房产建设问题仍多,如房屋高度等。因土地归村庄所有,建房需获邻居许可。实际建房时,要考虑邻里关系,避免影响彼此生活,减少纷争。处理邻里建筑关系时,应遵循利生产、便生活的原则,后建者不得干扰先建者的正常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