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知识 > 损害赔偿 > 名誉毁谤 > 在我国诽谤罪怎么取证?

在我国诽谤罪怎么取证?

跳过文章,直接获取专业解读?
来源:律图小编整理 · 2024.02.19 · 4383人看过
导读:1、收集口供、录音、书面证据等等,证据之间需要相互印证,排除合理怀疑。2、证据的收集一般比较困难,如果情况严重,建议聘请律师从专业角度收集诽谤罪证据。3、诽谤的构成要符合要件。

在我国诽谤罪怎么取证?

面对现实生活中,自身的名誉遭受到他人通过捏造的事实进行诽谤的情况时我们就可以通过法律规定的解决手段进行解决,从而维护自身的权益。但是我们在通过法律的手段解决问题时,就需要找到能够得到法律认可的证据,来证明犯罪人实施了诽谤行为。那么,在我国诽谤罪怎么取证?

一、在我国诽谤罪怎么取证?

收集口供、录音、书面证据等等,证据之间需要相互印证,排除合理怀疑。

关于诽谤罪需要当事人自己去收集证据,针对这类犯罪的特殊性,往往当事人在收集证据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难题,证据的收集一般比较困难,如果情况严重,建议聘请律师从专业角度收集诽谤罪证据。

诽谤的构成要符合下列要件:

1、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2、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名誉权。侵犯的对象是自然人。

a、行为人必须有捏造某种事实的行为,即诽谤他人的内容完全是虚构的。如果散布的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即使有损于他人的人格、名誉,也不构成诽谤。

b、须有散布捏造事实的行为。所谓散布,就是在社会公开的扩散。散布的方式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言语散布;另一种是文字,即用大字报、小字报、图画、报刊、图书、书信等方法散布。所谓“足以贬损”,是指捏造并散布的虚假事实,完全可能贬损他人的人格、名誉,或者事实上已经给被害人的人格、名誉造成了实际损害。如果散布虚假的事实,但并不可能损害他人的人格、名誉,或无损于他人的人格、名誉,则不构成诽谤。

c、诽谤行为必须是针对特定的人进行的,但不一定要指名道姓,只要从诽谤的内容上知道被害人是谁,就可以构成诽谤罪。如果行为人散布的事实没有特定的对象,不可能贬损某人的人格、名誉,就不能以诽谤罪论处。d.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属于情节严重的构成犯罪。虽有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但没有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则不能以诽谤罪论处。所谓情节严重,表现为:多次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捏造事实造成他人人格名誉严重损害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造成恶劣影响的、诽谤他人致其精神失常或导致被害人自杀的等等情况。

3、诽谤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对一般诽谤行为需要年满16岁,16岁以下是限制民事责任能力人,同时16岁也是刑事责任年龄。16岁以下的人有诽谤行为,其监护人有赔偿责任。

4、诽谤主观上必须是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散布的是足以损害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损害他人名誉的危害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行为人的目的在于败坏他人名誉。如果行为人将虚假事实误认为是真实事实加以扩散,或者把某种虚假事实进行扩散但无损害他人名誉的目的,则不构成诽谤。

名誉权是一个人发展过程中必须的权利,也是个人自我发展过程中所要实现的一种权利。而诽谤罪就是通过对他人的名誉造成侵犯,达到自己所要实现的犯罪结果。由于名誉权的重要性,我们要通过法律的手段维护自身的名誉权。要了解在我国诽谤罪怎么取证,然后借助法院帮助自己维护好自身的名誉权。

网站地图
延伸阅读:

更多#名誉毁谤相关

  • 459次阅读
  • 1、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246条第1款规定的“情节严重”,可构成诽谤罪;2、属于自诉案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3、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2024-02-25 1300次阅读
  • 2023.03.11 11931次阅读
  • 386次阅读
  • 我国法律关于诽谤的处罚:犯诽谤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一般情况下,本罪属于告诉的才处理的,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2024-02-20 971次阅读
  • 2023.03.08 6772次阅读
  • 293次阅读
  • 因诽谤行为引起的民事赔偿责任,主要是指的精神赔偿。但对于精神赔偿,全国没有确定的的标准与数额,主要由法官根据补充适用原则、公平适用原则、适当限制原则、过失相抵原则、法官自由裁量原则;还要参考多种因素、根据精神受到损失的情况来确定的。
    2024-02-21 1031次阅读
  • 2023.03.03 2381次阅读
  • 469次阅读
加载更多
更多

名誉毁谤最新文章

遇到名誉毁谤问题?
律图专业律师 处理更可靠
快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