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18万律师在线解答
首页 > 精选解答 > 刑事犯罪辩护精选解答 > 多次抢劫判多久

多次抢劫判多久

时间:2024.03.02 标签: 刑事辩护 刑事犯罪辩护 阅读:1382人
律师解析:
多次抢劫的判罚标准:多次抢劫,涉嫌抢劫犯罪,可以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具体量刑看情节。
法律依据:
《刑法》第263条抢劫罪
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入户抢劫的;
(二)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
(三)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
(四)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数额巨大的;
(五)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
(六)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
(七)持枪抢劫的;
(八)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的。
版权声明:本平台对图文内容模式享有独家版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

1、犯罪故意的内容和产生的时间不同。2、犯罪的客观方面不同。3、犯罪对象不同。4、是否退还所产生的法律后果不同。盗窃罪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

孙衡律师
孙衡律师
15349221108
咨询我

1、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引诱、容留、介绍他人卖淫的行为。2、本罪侵犯的客体是社会治安管理秩序。3、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4、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任何达到刑事责任年......

孙衡律师
孙衡律师
15349221108
咨询我

(一)客体要件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侵犯的客体是人民法院的正常活动。(二)客观要件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人民法院的生效判决和裁定,情节严重......

孙衡律师
孙衡律师
15349221108
咨询我
图文精选 普法视频 语音解答
  • 如何区分变造货币和伪造货币

    胡静律师

    (1)客观行为不同,伪造货币即仿照真币的色彩、图案、形状、原料等制造假币,其中不包含有真币的成分;变造货币即通过挖补、揭层、涂改、拼凑等方式对真币进行加工处理,使其面额增大或张数增加。(2)构成犯罪的要求不同。伪造货币刑法没有规定数额较大才构成;变造货币则以数额较大为构成要件。

    播放量:1454 2023-06-06
  • 聚众斗殴与聚众扰乱社会有什么不同

    杨雷兵律师

    1、犯罪动机不同。聚众斗殴罪大多是为了争霸一方、私仇宿怨等流氓动机而破坏公共秩序;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则多是为了实现个人某种不合理的要求,如分房、调工作等而破坏公共秩序。2、情节要求不同。3、二者犯罪方法不同。

    播放量:1491 2022-06-15
  • 检察院受理行贿罪吗

    杨少宁律师

    检察院受理行贿罪,属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范围,对于不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国有公司、企业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贿赂也属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范围。

    播放量:1261 2022-06-15
孙衡律师

陕西泽秦律师事务所

孙衡律师毕业于西北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学历,在执业期间多次帮助委托人化解疑难矛盾、解决群体性纠纷。刑民一体双向同时发展,最大程度为刑事案件的被告人维护合法权利,为刑事案件的受害人维护最大合法权益。常年办理诈骗、醉酒驾驶、故意伤害、强奸、强制猥亵、职务犯罪等刑事案件。 孙衡律师常年担任公司法律顾问,协助顾问公司避免经营中的各类涉刑纠纷,尤其帮助公司规避经济行为可能牵涉的刑事风险。

立即咨询
  • 怎么要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碍

    1984人阅读

    意为当所有者在其财产权益遭到侵害以及其所有权的实施受到阻碍之时,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有权向非法侵犯者提出解除妨碍之诉求。所有者既可向有过错的行为方提出解除妨碍的请求,也能请求人民法院下令由侵权人负起解除妨碍的责任。

  • 违法所得的认定标准是怎样的

    2009人阅读

    行为人若敲诈勒索他人财物,数额较大或多次敲诈,将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若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将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若数额特别巨大或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将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 虚假诉讼中法官构成什么责任吗

    1516人阅读

    该规定明确了职业年金经费的承担方式,用人单位承担8%的工资总额,员工承担4%的工资。费用由用人单位从员工薪资中代扣。缴纳基数与基本养老保险一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有权适时调整缴纳比例,具体比率参照地方政府法规计算。

  • 公司员工配合公司出假合同属于犯罪吗

    1366人阅读

    此行为违反法律,涉嫌合同诈骗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合同诈骗罪指以非法占有他人财产为目的,在合同签订或履行中,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对方财物,涉案金额达立案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