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18万律师在线解答
首页 > 精选解答 > 名誉毁谤精选解答 > 男子搂女子肩膀够犯罪吗

男子搂女子肩膀够犯罪吗

时间:2024.05.15 标签: 损害赔偿 名誉毁谤 阅读:1375人
律师解析:
倘若违背意愿且未经女方同意地强行实施搂抱等行为,则可能构成犯罪,即强制猥亵妇女罪
罪名主要侵犯了妇女在身体自由以及隐私领域内的权益,同时也会损害她们的名誉权。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所侵害的客体主要包括妇女的身体自由权与隐私权,以及名誉权这三个方面。
其中,身体自由权是指妇女有权自主决定自己的身体活动及举止,不受任何非法干涉或限制;
而隐私权则是指妇女享有对自身个人信息、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保护权利;
至于名誉权,则是指妇女在社会中应受到尊重和平等对待,不得遭受任何形式的侮辱或诽谤。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七条
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制猥亵他人或者侮辱妇女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聚众或者在公共场所当众犯前款罪的,或者有其他恶劣情节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猥亵儿童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一)猥亵儿童多人或者多次的;
(二)聚众猥亵儿童的,或者在公共场所当众猥亵儿童,情节恶劣的;
(三)造成儿童伤害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
(四)猥亵手段恶劣或者有其他恶劣情节的。
版权声明:本平台对图文内容模式享有独家版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

辱骂他人可能构成"侮辱罪"或者"诽谤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有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是诽谤他人严重行为的,损害他人的名誉,会构成侮辱罪或者诽谤罪,会受到处三年以......

名誉权是指一个人享有的保护自己声誉、名誉、人格尊严的权利。它包括了个人的社会形象、信誉度、名声等方面的权利。 荣誉权则是指一个人享有的保护自己荣誉、声望、地位等方面的权利......

口头侮辱可能构成侵权行为。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如果某人的行为侵犯了他人的人格权,包括名誉权、荣誉权等,受害人有权要求赔偿。 口头侮辱,如果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比如严重损害了......

图文精选 普法视频 语音解答
  • 什么条件构成诽谤罪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诽谤罪需公开侮辱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依据《刑法》第246条,涉罪者可能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等处罚。需受害者起诉,除非危害社会秩序。网络诽谤受害者举证困难时,法院可请公安协助。

    浏览量:953 2024-05-31
  • 诽谤罪多少句算诽谤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评断诽谤罪需综合考虑内容、传播及影响。依《刑法》,诽谤罪需公开侮辱、捏造虚假信息,且情节严重。情节严重包括言论恶劣、后果不良、手段恶劣等。不能仅凭言论数量定罪,需深入剖析案情及证据。

    浏览量:1442 2024-05-31
  • 诽谤罪的情节严重怎么认定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定义诽谤罪严重情节为:侵犯方式恶劣、对象特定且严重、后果显著、传播广泛、持续时间长。满足任一情节,可能受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等刑罚。诽谤罪自诉,除非危害公共秩序,受害人须自行控告。信息网络下诽谤,法院可请公安协助取证。

    浏览量:978 2024-05-31
法律咨询顾问律师

律图

  • 侵犯名誉权的立案条件有哪些

    1252人阅读

    侵害他人名誉权需满足条件:实际伤害行为、第三方了解、主观过错、具体个体受害、严重损害名誉。法律制裁措施包括: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治安拘留或罚款、刑事责任(情节严重)。

  • 微信群里被人辱骂怎么维权

    1628人阅读

    当个人权益在微信群遭受侮辱性言论侵害时,应这样维权: 收集侮辱性言论作为证据,咨询律师了解法律权益和维权途径,向警方报案,若警方不立案,可复议或申诉。若侵害严重,可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和恢复名誉。如涉及行政法规或刑事责任,可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建议尽早寻求专业法律顾问协助,确保法律程序正确执行,保护个人权益。

  • 污蔑诽谤他人名誉怎么处罚

    1734人阅读

    诽谤和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在民事责任方面,受侵害者可以要求侵权方承担多种责任,如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道歉等。行政责任方面,故意贬损他人声誉的当事人可能面临最高十天的行政拘留,以及罚款。若情节严重,还可能受到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的刑事处罚。总之,对他人名誉的诽谤和损害将受到民事、行政和刑事三个方面的严厉制裁。

  • 公司领导言语侮辱员工,该怎么处理

    1072人阅读

    遭遇领导言语侮辱时,保持冷静并收集证据是关键。可向上级或人力资源部门反映情况,表达担忧。若情况恶化,可通过法律途径维权,如申请劳动仲裁或诉讼。同时,注意调整工作环境,避免正面冲突。保持专业素养,确保自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