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18万律师在线解答
首页 > 精选解答 > 名誉毁谤精选解答 > 诽谤罪他人能不能追究

诽谤罪他人能不能追究

时间:2024.05.25 标签: 损害赔偿 名誉毁谤 阅读:1360人
律师解析:
若其他人欲对恶意造谣进行追责,需满足诽谤行为构成犯罪的确切条件。诽谤行为属于民事范畴内的自诉案件之一,通常情况下,遭受诽谤侵害的个人或组织需自行向当地法院提起诉讼寻求公正裁决。
然而在特殊境况之下,例如如诽谤行为严重影响到社会公共秩序时,公安机关有权依据法律程序介入该案件进行调查取证工作。对于诽谤罪的追究过程,必须严格遵循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明文规定与法规精神。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版权声明:本平台对图文内容模式享有独家版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

辱骂他人可能构成"侮辱罪"或者"诽谤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有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是诽谤他人严重行为的,损害他人的名誉,会构成侮辱罪或者诽谤罪,会受到处三年以......

名誉权是指一个人享有的保护自己声誉、名誉、人格尊严的权利。它包括了个人的社会形象、信誉度、名声等方面的权利。 荣誉权则是指一个人享有的保护自己荣誉、声望、地位等方面的权利......

口头侮辱可能构成侵权行为。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如果某人的行为侵犯了他人的人格权,包括名誉权、荣誉权等,受害人有权要求赔偿。 口头侮辱,如果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比如严重损害了......

图文精选 普法视频 语音解答
  • 故意诽谤罪如何定罪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在中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故意诽谤罪是指行为人通过暴力或非法手段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诋毁他人,且情节严重的行为。构成此罪的个体可能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的处罚。该罪多为自诉案件,需受害人提起诉讼,但在影响社会秩序或国家利益的情况下除外。若诽谤行为发生在网上,受害人举证困难时,法院可请求警方协助。

    浏览量:1141 2024-06-24
  • 诽谤罪会被判死刑吗判多久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依照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之明文规定,诽谤罪得以适用最高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及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等不同程度的刑罚处罚。需注意的是,该罪行系属自诉性质案件,仅在情节极其严重并对社会秩序与国家利益造成重大损害时,方可由公权力机关主动介入进行追诉。因此,依据现行法律制度,诽谤罪通常情况下并无死刑之可能。

    浏览量:1462 2024-06-24
  • 散播多少条信息算诽谤罪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构成诽谤罪的关键在于行为是否采用了暴力或不当手段公然污蔑他人,并且情节必须严重。情节严重性的评估取决于信息的内容、传播范围及造成的影响等因素,由法院综合判断。即使发布信息数量众多,若无恶意诽谤或情节轻微,也不一定构成诽谤罪。法院会全面分析案件具体情况,确定是否启动刑事追责。

    浏览量:1324 2024-06-24
  • 在微信群里谩骂别人犯法吗

    1039人阅读

    在微信群内恶意谩骂他人可能构成违法行为。根据我国法律,使用恶劣言辞谩骂或诽谤他人在情节严重时会受到法律制裁,甚至可能被认定为侮辱罪。这种行为包括在公共场合或网络平台上用难听刺耳的言语攻击他人,产生负面社会影响。情节较轻的侮辱性行为将受到治安处罚,如15天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罚款或警告。

  • 侮辱诽谤治安案件的界定具体是什么

    1011人阅读

    侮辱诽谤的治安案件界定标准包括:在公共场所侮辱诽谤且影响大、破坏证人作证致其或其家属受侮辱报复、多次发布侮辱信息干扰他人生活。对此,公安机关可处五日以下拘留或5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者,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和500元以下罚款。

  • 侵犯名誉权的法律责任有哪些

    1461人阅读

    自然人和法人均享有人格权及名誉权,名誉权受法律充分保障。严禁侮辱、诽谤等侵犯他人名誉的行为和言辞。对侵权行为,应承担法律责任,包括制止侵权、赔偿损失、修复名誉、消除影响和公开道歉等。

  • 治安管理处罚法侮辱他人怎么处罚

    1235人阅读

    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处五日以下拘留或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判断情节是否严重,会综合考虑手段、对象、频次和后果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