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知识 > 诉讼仲裁 > 诉讼仲裁法规 > 民法典148条的规定是什么?

民法典148条的规定是什么?

跳过文章,直接获取专业解读?
来源:律图小编整理 · 2024.02.24 · 72790人看过
导读:《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 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民法典148条的规定是什么?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纠纷总是各种各样的,比如说在不知情甚至是受骗的情况下而签订的合同等。有时候,这些行为都会使自己的利益和形象受到极大的损失。但是,这些纠纷其实都可以参照我国的《民法典》(2021年1月1日起实施)进行解决,在下文中,小编将详细为大家介绍一下《民法典》148条的规定是什么?

一、《民法典》148条的规定是什么?

第一百四十八条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二、欺诈行为的法律要件

(一)在欺诈人方面:

1、须有欺骗他人的行为。欺诈行为是故意把不真实的情况表示给别人,无论虚构事实、歪曲事实或者隐匿事实均属之。欺诈往往呈现为积极行为,而消极行为,尤其是沉默,则必须是法律、合同或者商业习惯上有告知事实的义务,而未告知时才能构成欺诈。

2、须有欺诈故意。欺诈故意,是指具有欺骗他人的故意,这种故意的含义包括两层:

(1)是使相对人陷于错误的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所表示的情事不真实,并且明知相对人有陷入错误的可能;

(2)是有使相对人陷于错误而作出意思表示的故意。这两种故意从根本上妨碍了被欺诈人意思形成的自由。

(二)在被欺诈人方面:

1、须被欺诈人因受欺诈而陷于错误。被欺诈人陷于错误与欺诈人的欺诈行为之间须有因果关系。如果被欺诈人并不陷于错误,或者虽然陷于错误,但该错误不是受欺诈而产生,则欺诈行为不能成立。

2、须被欺诈人因错误而作出意思表示,即错误与意思表示之间须有因果联系。如果被欺诈人虽然陷于错误,但是并没有因之而作出意思表示;或者虽有意思表示,却不是因错误所致,欺诈行为也不能成立。需要注意的是,被欺诈人必须向法院或仲裁机构申请才可以撤销。

大家通过小编的介绍可以看出,我国的《民法典》中对于通过诈骗而实施得民事法律行为,其实是可以通过法院进行撤销的。比如说,在第三方的诈骗的情况下签订的合同,其实在法律上根本就不具备法律效益。所以大家不管遇到什么事,都一定要依法解决。

网站地图
延伸阅读:

更多#诉讼仲裁法规相关

  • 6352次阅读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了对欺诈行为的法律定义和处理。 欺诈行为,即故意告知虚假情况或隐瞒真实情况,使对方陷入误解并基于这种误解作出意思表示。 这种行为违背了民事行为的诚信原则,民法典对此进行了明确规制,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2024-04-18 1344次阅读
  • 2023.03.13 43553次阅读
  • 1487次阅读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我国第一部以法典为名的一部法律,其第一千零二十一条规定的内容如下:当事人对肖像许可使用合同中关于肖像使用条款的理解有争议的,应当作出有利于肖像权人的解释。也就是说,当事人之间,对肖像许可使用合同中关于肖像使用条款的理解有争议时,在对模糊的条款进行理解时,应当向有利于肖像权人肖像权的方向对许可使用合同的肖像使用条款进行解读和理解,在模糊时维护肖像权人的合法权益。
    2024-02-19 1467次阅读
  • 2023.03.03 64864次阅读
  • 415次阅读
  • 《民法典》第二十八条规定在确定监护人的顺序后,需要进一步明确各个监护人的权责和义务。首先,配偶作为第一位监护人,应承担起照顾被监护人的责任,并提供必要的生活和精神支持。其次,父母和子女作为第二位监护人,应积极参与被监护人的生活,并为其提供必要的教育、医疗和经济支持。对于其他近亲属来说,在被监护人没有适合的配偶、父母或子女时,他们可以成为合适的备选监护人。
    2024-03-04 1343次阅读
  • 2023.03.06 21404次阅读
  • 1372次阅读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