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肇事协商未果走了算逃逸吗
肇事协商未果后离开现场,一般情况下可能被认定为逃逸,但存在特殊情况经认定可不认定为逃逸,具体是否构成逃逸需综合判断。
1、法律规定交通事故发生后,行为人有保护现场、抢救伤者等法定义务。若未履行这些义务离开现场,通常会被视作逃逸,逃逸会加重法律责任。
2、在民事赔偿上,逃逸方往往需承担更多赔偿责任;刑事方面,若构成交通肇事罪且存在逃逸情节,量刑会更重。
3、不过,若有特殊情形,比如临时去寻求帮助,且能及时返回现场并说明情况,经相关认定,可不认定为逃逸。实际生活中,交通事故情况复杂多样,对于是否构成逃逸,需要结合案件实际情况及相关证据来判定。如果您遇到类似情况,不确定是否构成逃逸,或者对相关法律责任有疑问,建议及时向专业法律人士咨询,以保障自身合法权益。
二、肇事协商未达成一致离开算逃逸
这需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而言,如果是在交通事故发生后,双方就赔偿等事宜协商未达成一致,行为人未经协商就直接自行离开现场,可能构成逃逸。但若其离开是为了立即报警、联系保险公司,且能及时返回配合处理后续事宜,通常不算逃逸。
逃逸的认定关键在于行为人的主观故意和客观行为。主观上有逃避法律追究的故意,客观上实施了逃离现场的行为。若离开现场不符合上述故意逃避的情形,比如是因特殊合理原因暂时离开又及时回来的,不应认定为逃逸。所以,不能仅以协商未达成一致就判定离开算逃逸,要综合考量行为人的具体行为表现及主观心态等因素。
三、肇事协商未一致后直接走算逃逸吗
这要分情况看。如果是在协商赔偿等事宜过程中,双方未达成一致意见,且有交警等执法人员在场进行处理的情况下,未打招呼直接离开,一般不算逃逸。因为此时双方已进入执法程序,有公权力介入协调。
但要是事故发生后,双方自行协商,未达成一致就直接走,且主观上有逃避法律追究等故意,比如害怕承担责任而悄悄溜走,那就可能构成逃逸。逃逸的认定关键在于当事人是否有逃避处理、逃避赔偿责任等主观故意行为。如果确实有合理原因需暂时离开现场并及时返回说明情况,经对方同意等,也不算逃逸。所以不能一概而论,得结合具体协商场景及当事人行为动机等来判断。
当面临肇事协商未果后离开现场的情况时,能否认定为逃逸确实是个关键问题。除了文中提到的一般认定规则和特殊情况外,后续的处理流程也较为复杂。比如在逃逸被认定后,如何与保险公司沟通理赔事宜,毕竟这关系到赔偿金额的落实。还有,如果涉及到刑事诉讼,被告人又该如何为自己辩护。这些问题都紧密关联着肇事逃逸这一核心情况。倘若您在这方面仍有疑惑,比如不确定逃逸认定对自己的具体影响,或者对后续法律程序不清楚,那就赶紧点击网页底部的“立即咨询”按钮吧,专业律师将为您详细解答。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