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寻衅滋事罪没有谅解书可以缓刑吗
寻衅滋事罪即便没有谅解书,也有被判缓刑的可能。
缓刑的适用条件包含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无再犯罪危险以及宣告缓刑对所居社区无重大不良影响等。
谅解书虽属于从轻处罚的情节,但并非判处缓刑的唯一决定因素。
若犯罪嫌疑人在寻衅滋事案中的行为情节相对较轻,像未导致严重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且犯罪后有自首、立功表现,能积极认罪认罚等,法院在综合考量这些因素后,仍有可能判处缓刑。
不过,有谅解书会使判处缓刑的可能性增大。
二、寻衅滋事罪是刑法第几条
寻衅滋事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几条规定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明确规定了寻衅滋事罪的具体情况。
根据现行有效的法律规定来看,所谓寻衅滋事犯罪,主要是指人们出于无理取闹的目的,恶意骚扰、无端伤害他人,任意破坏或者侵占公私财产,抑或是在社会公众场合制造混乱、引发群体性事件等行为,这些行为都严重妨碍和破坏了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
对于构成这种犯罪行径者,依照法律规定将被判处最低年限为五年的有期徒刑,并处以相应的罚金刑;若情节较为严重者,则可能会被处以五年以上的有期徒刑甚至无期徒刑。
《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
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一)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
(二)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
(三)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
(四)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
纠集他人多次实施前款行为,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
三、寻衅滋事罪属于自诉还是公诉案件
寻衅滋事罪系自诉案件抑或公诉案件?
公诉案件一词,泛指除自诉案件外的所有刑事犯罪案件,这些案件均需根据法律法规由专门的司法部门进行调查处理。
具体说来,人民法院可以直接受理的自诉案件,主要包含有如下几类:
(一)只有在受害人提出控告之后,法院方会受理的案件,具体包括:
1.涉及侮辱与诽谤的案件;
2.针对爱情婚姻中的暴力干涉案件;
3.关于家庭成员之间的虐待犯罪案件;
4.因财产权益遭到无理侵害所引发的侵占案件;
(二)这些案件中,人民检察院并未向法院提起公诉,然而受害人却掌握了确凿证据证明自身所遭受的轻微刑事犯罪案件,其中包含了:
1.故意施加身体伤害的案件;
2.非法侵入他人居所的案件;
3.侵犯通信自由的案件;
4.涉及重婚问题的案件;
5.拒绝抚养老人或儿童的遗弃案件;
6.涉嫌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案件;
7.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案件;
8.被归为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的规定范围内,被告人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案件。
对于上述八项涉及的案件,若是受害人以直接方式向人民法院发起诉讼,人民法院原则上均应依法予以受理。
然而,对于其中证据不充分、可由公安机关直接受理的案件,或者认为被告可能面临三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案件,都应该依法将其移交至公安机关进行立案侦查。
(三)若受害人已有确切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其人身、财产权益行为需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已做出不予追究的书面决定的案件,此类案件也应列为自诉案件范畴,并在适当的时候,由人民法院进行依法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条
自诉案件包括下列案件:
(一)告诉才处理的案件;
(二)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
(三)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案件。
第二百一十一条
人民法院对于自诉案件进行审查后,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
(一)犯罪事实清楚,有足够证据的案件,应当开庭审判;
(二)缺乏罪证的自诉案件,如果自诉人提不出补充证据,应当说服自诉人撤回自诉,或者裁定驳回。
自诉人经两次依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按撤诉处理。
法庭审理过程中,审判人员对证据有疑问,需要调查核实的,适用本法第一百九十六条的规定。
第二百一十二条
人民法院对自诉案件,可以进行调解;自诉人在宣告判决前,可以同被告人自行和解或者撤回自诉。
本法第二百一十条第三项规定的案件不适用调解。
人民法院审理自诉案件的期限,被告人被羁押的,适用本法第二百零八条第一款、第二款的规定;未被羁押的,应当在受理后六个月以内宣判。
第二百一十三条
自诉案件的被告人在诉讼过程中,可以对自诉人提起反诉。
反诉适用自诉的规定。
当探讨寻衅滋事罪没有谅解书是否可以缓刑的时候,要明白缓刑的判定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除了谅解书之外,犯罪情节的轻重、是否有自首情节、犯罪人的一贯表现以及社会危害性的大小等都是重要考量因素。例如,若犯罪人是初犯,犯罪情节相对轻微,并且积极配合调查、有悔罪表现,即使没有谅解书,也有可能适用缓刑。然而,每一个案件的情况都非常复杂,不同的法院在审理时也会根据具体案情作出不同的判断。你是否正在面临寻衅滋事罪相关的法律困扰,或者对缓刑的判定存在疑问?如果是这样,不要迟疑,点击网页底部的“立即咨询”按钮,专业法律人士将为您提供精准解答。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