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被胁迫下犯罪是否构成犯罪
在受到强制时所实施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倘若行为人因受到他人的逼迫而被迫参与了犯罪活动,那么他仍然需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这便被称为胁从犯。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法律规定应对其行为予以适当的减轻或者甚至豁免惩罚。胁从犯这一概念主要涉及到在集体犯罪中那些由于受到了他人的威胁或恐吓而被迫加入犯罪行列的个体。
《刑法》第二十八条
【胁从犯】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二、在被胁迫下犯罪后如何进行辩护
在被胁迫下犯罪可从以下方面进行辩护。首先,需证明存在被胁迫的事实,即行为人是在他人的暴力威胁、精神强制等情况下,不得已实施了犯罪行为。其次,要说明自身在当时的情况下不具有完全的意志自由,无法自主决定是否实施犯罪。例如,通过提供相关证人证言、现场监控等证据来证实被胁迫的情节。根据法律规定,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但需注意,被胁迫的程度以及行为人在犯罪过程中的表现等因素也会影响最终的量刑。总之,被胁迫下犯罪的辩护关键在于证明胁迫的存在及对行为人意志自由的影响。
三、被胁迫犯罪后能否从轻减轻处罚
被胁迫犯罪的,在量刑时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根据法律规定,胁从犯是被胁迫参加犯罪的人,虽然参与了犯罪行为,但其主观上并不具有积极的犯罪故意,而是在他人的胁迫下不得已实施了犯罪。在司法实践中,对于胁从犯,应根据其被胁迫的程度、在犯罪中所起的作用等因素,综合判断是否从轻、减轻处罚以及从轻、减轻的幅度。一般来说,被胁迫程度较轻、在犯罪中作用较小的,可从轻处罚;被胁迫程度严重、在犯罪中作用较大的,可减轻处罚。但具体情况仍需结合案件的实际情况由司法机关进行裁量。
在受到强制时所实施的行为,即使非自愿,仍可能构成犯罪,这类行为者被称为胁从犯。但法律对于胁从犯通常会给予减轻或豁免刑罚的考虑,因为他们是在受到威胁或恐吓的情况下被迫参与犯罪的。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