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18万律师在线解答
首页 > 精选解答 > 劳动仲裁精选解答 > 去哪里申请劳动仲裁申请

去哪里申请劳动仲裁申请

时间:2024.03.01 标签: 劳动纠纷 劳动仲裁 阅读:989人
律师解析:
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申请劳动仲裁,应当向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如果当事人双方分别向劳动合同履行地和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总裁的,由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一条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负责本区域内发生的劳动争议。劳动争议由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双方当事人分别向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的,由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
版权声明:本平台对图文内容模式享有独家版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

基本没多大影响。根据《劳动合同法》及《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劳动仲裁是解决公司与员工之间发生劳动争议的合法途径。该劳动仲裁裁决结果并不属于行政处罚行为,劳动仲裁案件本......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五日内,认为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受理,并通知申请人;认为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经济补偿金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

图文精选 普法视频 语音解答
  • 签了劳动合同后不给我劳动合同怎么办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劳动合同签订后,用人单位未依法交付给劳动者,劳动者可首先与用人单位协商,寻求工会帮助,向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劳动争议调解机构或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向劳动行政主管部门投诉,要求用人单位交付合同。对仲裁结果不服的,可在接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浏览量:1331 2024-04-20
  • 劳动仲裁申请书去哪里拿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在相关法律条文中,未规定《仲裁申请书》的完成者,可自行打印或前往劳动仲裁机构领取样本填写。提交仲裁申请时,需递交书面申请及相应份数的副本,包含劳动者个人基本情况、用人单位信息、仲裁请求及依据的事实与理由、相关证据及证人信息。

    浏览量:1023 2024-04-20
  • 劳动仲裁判决书多久下来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劳动仲裁裁定文书一般在提出申诉后45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针对一般难度的劳动争议,从接收仲裁申请起,45个工作日内应得出结果。若案情复杂,劳动仲裁院可批准延期,但须提前书面通知当事人并明确延期期限,该期限不得超过15个工作日。

    浏览量:1103 2024-04-20
李阳律师

上海市建纬律师事务所

李阳律师,现执业于上海市建纬律师事务所,是理论与实战相结合的实战派律师。 渡人如渡己,渡己亦渡人。耐心、细心、用心的去办理每一个案件,精准的把握当事人的需求,最大限度的维护其合法权益,这是李阳律师的执业理念。李阳律师常说,律师不应是完全的利益诉求者,而应当是社会道德的守护者,公平正义的建设者。 执业以来,李阳律师专注于刑事辩护、婚姻家庭、合同债权以及公司诉讼,担任多家企业的常年法律顾问。因专业、诚信的服务,赢得了众多朋友、客户的赞誉和好评。

咨询该律师
  • 4000块钱值得劳动仲裁吗

    1857人阅读

    劳动仲裁免费,四千元值得一试。申请前需了解程序和要求,搜集相关证据如工资、社保、工作时间记录等。备齐证据后,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申请。请确保按照规定操作,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 工资不发劳动仲裁时效是多久

    1345人阅读

    工资拖欠问题的劳动仲裁时效 未按时发放工资引发的争议,劳动仲裁通常在45日内解决,最长不超过60日。 复杂情况可延期,最长延期15日。

  • 劳务仲裁需要多少钱

    1992人阅读

    劳务仲裁费用根据人数和争议金额确定。 3人及以下每件20元,4-9人每件30元。 争议金额不明时每件300元;1万元内每件500元;1-5万元按3%收费;5-10万元按2%;超10万元按1%收费。 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需提前30天书面通知,试用期提前3天。 劳动争议仲裁时效为一年。

  • 确认劳动关系仲裁时效是多久

    1089人阅读

    劳动争议仲裁时效一般为一年,自劳动者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在一年内,劳动者可以向当地劳动仲裁部门提出申诉主张,超过该期限可能会影响申请的有效性。 因此,劳动者应及时了解自身权益受损情况,并在规定时间内采取相应措施维护自身权益。